1設備管理及企業信息化概念
設備是人們為了從事生產活動,對投入的勞動力和原材料所提供的必須的相關勞動資料(勞動工具)的總稱。設備管理,是指根據企業經營方針和目標,從設備的調查研究入手,對有關設備的規劃,設計、制造、選購,安裝、調試、使用、維護、大修改造、直至報廢的全過程,相應地進行一系列技術,經濟組織管理活動的總稱。
企業信息化就是以計算機、通信和網絡等現代化技術對企業實行、多角度管理,利用科學的方法優化配置和管理企業資源。經濟化使間資本流、信息流急劇增長,信息技術對社會發展的作用日益明顯。企業信息化已成為影響未來企業競爭力的一個重要因素。
2設備管理的發展演變
企業信息化建設之前,設備在其壽命周期內的不同階段以及同一設備的不同方面運行指標分別由企業內部不同部門負責,并且相互之間溝通協調不便,很難形成統一管理。如:基建部門只控制設備的設置費用而不管運行維護費用,維修部門只管完成維修任務而不關心設備故障后果,用電運行部門只考慮設備供電能力。這種各管一面、各管一段的狀況下,造成設備管理的脫節、責任的推脫,導致了電力企業資金投資的巨大浪費。
檢修策略上,主要采用20世紀50年代由原蘇聯引進的定期檢修方式。這種檢修方式以時間為依據,預先設定檢修工作內容與周期。根據設備的大修與小修計劃,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做到“到期必修,修必修好”。當設備到達維修的時間周期時,不論設備是否有缺陷和問題,都要停下來進行維修。定期維修制度不可避免地存在兩大缺點:維修過剩與維修不足。維修過剩會導致浪費,降低企業的勞動生產率,而維修不足則不能及時發現、處理設備存在的缺陷、隱患以至引發設備事故造成更大損失。隨著電力系統的擴大、設備的增多,維修過于頻繁,成本不斷攀升。
隨著技術的進步,我國開始實行設備全壽命管理,即從設備的規劃工作直至設備報廢的整個過程管理,同時采用以狀態檢修為主的檢修策略。
3信息化任設備管理中的應用
設備管理的核心是通過壽命周期費用分析和檢修策略分析確定項目投資、運行、檢修和資源使用的決策。由于其涉及到了企業的基建、檢修、運行、財務等各個部門,需要用到的數據及資料較多,因此要想真正實現設備的現代化管理,那么必然是離不開企業信息化的發展與應用。
目前,資產管理系統作為企業信息化的一部分,已在大多數供電企業實現了生產系統的全覆蓋。
上一篇:路由器智能化顛覆:新家庭信息中心
下一篇:智能小區配電自動化的應用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智能制造網,轉載請必須注明智能制造網,http://m.lfljgfsj.com。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企業發布的公司新聞、技術文章、資料下載等內容,如涉及侵權、違規遭投訴的,一律由發布企業自行承擔責任,本網有權刪除內容并追溯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2025第十一屆中國國際機電產品交易會 暨先進制造業博覽會
展會城市:合肥市展會時間:2025-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