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消息,據中國臺灣《經濟日報》報道,鴻海集團電動車布局持續加速,旗下首座電動車電池芯研發暨試量產中心拍板落腳高雄,將在本周動土。
外界保守預估,該廠投資金額約50億元新臺幣,為鴻海建立更完整的電動車關鍵零組件供應鏈。
鴻海的電動戰略
鴻海為富士康的母公司,后者為蘋果的核心代工商。
如今,智能手機用戶換機周期變長,手機也正從增量向存量時代邁進,市場趨于飽和。“代工之王”富士康的日子也越來越不好過。再加上最大客戶蘋果的訂單量一直在縮減,疊加貿易摩擦等因素,富士康只能且必須尋找新的發展機會。
在豐厚的手機代工經驗背后,是鴻海在精密機械與模具、半導體、云運算、無線通信網絡等領域建立的堅實的產業基礎。
基于此,2020年10月16日,鴻海舉辦了首屆“鴻海科技日(HHTD)”,并發布了涉及電動汽車、數字醫療和機器人三大技術領域的“ 3 + 3 =∞”集團戰略轉型規劃。
在大會上,富士康宣布將推出“MIH EV電動車平臺”,正式進軍電動汽車領域。同時,鴻海宣布推出首個電動汽車底盤和首個軟件平臺,旨在幫助電動汽車制造商更快地交付量產車型。
今年5月31日,鴻海舉行股東會,董事長劉揚偉表示,未來三年鴻海將聚焦在電動汽車、半導體及低軌衛星產業,逐步落實集團“33”新業務布局。
在電動汽車領域,鴻海將逐步落實全球整車制造產能,布局關鍵零部件及軟件,搭配整車進度逐步落實,目標在2025年全球市場占有率達到5%、產業營收規模達1萬億元、出貨量達到每年50-75萬臺。
可以看到,電動汽車是鴻海的戰略核心。
維科網鋰電注意到,從2005年到2021年,16年的時間里,鴻海已經在造車方面進行了多方布局,包括汽車零部件、動力電池、汽車主體等。
不過,這其中也有“前車之鑒”。最著名的就是富士康聯手騰訊、和諧汽車成立的和諧富騰,甚至在發展過程中拉來了原BMW集團和原沃爾沃中國的高管,但最后以糾紛撤資黯然推出。
但這并沒有熄滅鴻海造車之火。
對外合作方面,2021年,富士康分別與吉利、Stellantis、菲斯克等國內外車企成立合資公司,就汽車汽車產業鏈展開相關合作。
產品方面,在去年的第二屆科技日上,鴻海發布了純電動汽車品牌Foxtron,以及Model C、Model E、Model T三款純電動車型。
在今年即將到來的10月18日第三屆鴻海科技日上,除去展示量產版Model C之外,鴻海還將推出2款全新的車型。
客戶方面,目前鴻海在中國臺灣、中國大陸、東南亞、中東、歐洲以及美洲都有客戶或合作伙伴。
汽車工廠方面,去年10月外媒報道稱,劉揚偉表示,計劃到2024年前在歐洲、印度和南美建設電動汽車工廠,公司將與歐洲至少一家德國汽車制造商進行間接合作。
鴻海的電池積累
對于動力電池,鴻海一直很重視。
在首屆科技日上,鴻海公開表示,電動車幾大成本構成中前三大占比項分別是動力電池(30%-35%)、電驅動系統(20%-25%)、車用電子(15%-20%)。
相對來說,電驅動系統和車用電子是最有利于鴻海利用自身優勢資源進行攻堅的部分,而動力電池則是鴻海最想突破的口子。
事實上,鴻海涉足動力電池領域的時間并不算晚。
2011年,鴻海旗下的中國臺灣鋰科科技公司與上海電氣集團簽約,并共同開發過車用動力鋰電池。
2014年,富士康與北汽集團共同投資開發和生產制造動力電池及其系統;同年,中國臺灣鋰科科技公司在安徽投資20億元建立鋰電池生產線,之后在鋰電池領域的投資又擴展到多個省市。
2017年,鴻海旗下的富泰華工業公司投資10億元入股寧德時代,雙方合作重點推動了固態電池領域的研究進程;同年,投資固態電池開發商麻省固能公司(SES)。
這就意味著,鴻海的電池布局是鋰電池和固態電池“兩條腿走路”的方針。
維科網鋰電注意到,鴻海的固態電池戰略并不保守。在2020年的首屆科技日上,鴻海官方宣布2024年將推出首款商業化固態電池。
在固態電池技術上,鴻海也公布了幾項具體成果:電芯正極材料進化為鋰鎳錳氧化物,將現有鎳鈷鋰材料中的鈷成功取代;負極材料改良為更輕的矽碳,未來還將進一步剔除負極材料。
最關鍵的固態電解質,鴻海表示開發出了金屬氧化物陶瓷薄膜;加上電池內部的一系列添加劑、助導劑等輔助技術,未來要發布的固態電池將只有現階段電池體積的六分之一,重量減少一半。
現在距離首屆科技日已過兩年的時間,不知鴻海的固態電池技術又進展到哪一步了。此次自造電芯的消息傳出,意味著自造電芯/電池的陣營再添一員,有關具體信息,維科網鋰電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