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出行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隨著互聯網技術發展,網約車改變了人們的出行觀念和出行方式。應急管理部信息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網約車安全發展研究報告》顯示, 目前,國內每3個打車人中就至少有1人使用網約車。由于其便利性及實際上較低的事故率,網約車已經成為人們出行的重要方式之一。
其中,網約車安全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也是交通運輸新業態安全發展的組成部分。一方面是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一方面是對安全的擔憂,那么,如何提升網約車安全水平,推動行業健康發展?
智能安防技術開辟精細化管理空間
網約車安全受到全民關注,安防企業也陸續推出針對網約車的安全產品與方案,主要通過攝像頭對司機進行人臉識別、監控乘車過程、一鍵報警等。
當然,不同企業推出的產品與方案也各有亮點,例如,海康威視的智能后視鏡可以在乘客或司機按下實體報警按鈕后自動生成報警信息并將監控內容上傳到云端,保存證據;大華股份的網約車安全相關解決方案則增設了車牌無誤確認流程,提醒乘客確認車輛真實性。
目前,在安防企業及技術助力下,網約車安全管理已形成大致流程,即:人臉識別確認司機身份,平臺支持乘客快速分享行程、一鍵報警,當司機行駛路線呈現出拐向偏遠僻靜處的趨勢時,平臺和乘客均能收到警示;當平臺接到有關人身安全的投訴問題后立即將信息提交給警方,以便實施救援。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說視頻監控、一鍵報警等措施屬于被動防御,那么,車聯網則是“主動安全”,畢竟保障安全更穩妥的方案顯然是機器駕駛,能夠有效規避人性風險。盡管目前這一技術尚未推廣應用,但仍可拭目以待。
多方協同 補足網約車安全漏洞
網約車目前尚屬于新業態,在多方面均有空白。智能技術固然能夠有效提升網約車的安全水平,但安全不能僅僅依靠技術,還要從行業空白和痛點入手,對平臺、司機以及相關部門各個環節進行安全監管,各方共同補足網約車行業的空白和漏洞。
昨天(2019年11月11日),交通運輸部、公安部、應急管理部等6部門約談滴滴、首汽、曹操、高德、哈羅等8家網約車公司,就安全出行問題對各平臺公司提出了有關工作要求,網約車平臺亦表示將安全運營作為底線。
如果此后各大網約車平臺集中力量增加自身安全運營的籌碼,力求留住用戶、提升自身競爭力,這對全行業來說,不失為一種有益的良性競爭。
結語:與傳統出租車相比,網約車能夠更好地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開辟精細化管理空間,同時,也要盡快確立適合互聯網時代的網約車治理體系,將民眾出行的便利與安全作為所有的監管,乃至各方妥協的核心。
(原標題:如何提升網約車安全水平?技術與監管不可偏廢)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