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
機器人行業起勢,小鵬汽車也不斷更新該公司相關業務消息。
3月以來,關于小鵬汽車人形機器人業務的消息不斷。
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在兩會代表通道透露,小鵬已在人形機器人領域深耕5年,當前行業普遍處于L2早期階段,而小鵬基于L3自動駕駛技術積累和世界模型研發,計劃2026年率先量產可實現手眼足腦全面協同的L3級人形機器人,主攻工業場景應用。
此外,何小鵬還在接受采訪時直言:“人形機器人產業需要至少500億甚至上千億的持續投入,這是一場二十年的馬拉松。”
何小鵬對人形機器人產業的論斷,折射出該產業正站在技術突破與商業化量產的十字路口。
當上海智元機器人工廠的機械臂開始組裝首臺量產機型,當國地中心的異構機器人訓練場每天產生上萬條數據,這個被譽為“下一代顛覆性產品”的產業,正在經歷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的蛻變。
數據壁壘,人形機器人產業的核心挑戰
何小鵬曾表示,自動駕駛L3可能就會達到iPhone4時刻(大眾普及),而通用人形機器人和自動駕駛不同,可能要到達L4階段才行。
“也只有到達L4階段,大家所想象的走進千家萬戶才成為現實,這個起碼還需要數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努力”。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時,何小鵬曾期許,“智能機器人一定能在我們這代人中做到普及”。
何小鵬還披露了小鵬汽車對通用機器人五個層級能力的定義,包括:
L1(無自主操控):機器人完全由人類操作者控制,不具備任何獨立控制甚至決策能力。類似遙控賽車。
L2(基礎輔助智能+操控監督):機器人執行基本的預編程動作并能自主保持穩定,但仍需持續的人工監督。類似兩/多足機器人,工業機械臂,掃地機器人等。
L3(具生智能+訓練監督):機器人在大量場景中能夠經訓練后獨立運行,但在部分情況下會尋求人工監督。當前所有人形機器人公司的量產目標是在L3初段。
L4(自成長智能+輕微監督):機器人能夠執行廣泛的復雜適應性和協作性任務,并在最少的人工監督下適應。
L5(AGI/ASI完全自主):機器人在認知和物理任務上展現出與人類相當甚至超越人類的能力,在法規和機器人法則下自主運行。
但偉大的構想需要現實技術來推動實現,當前,數據采集與訓練正成為人形機器人產業競爭的核心戰場。
在智元機器人4000平方米的數據采集中心,上百名操作員正通過VR設備“手把手”教機器人完成疊衣服、擦桌子等日常動作。
這種看似簡單的操作,實則需要機器人學習數百次不同場景下的應對策略:杯子位置變化、光線明暗差異、物體材質不同,都需要通過海量數據訓練形成肌肉記憶。
智元研究院執行院長姚卯青透露,僅單腿負重30公斤的深蹲測試,每臺機器人就要進行2000次以上。
數據規模決定技術高度。2025年,智元機器人已開源百萬真機數據集與仿真數據集,覆蓋家居、商超等五大場景180余種物品交互。
這種數據共享模式正在重塑產業生態:開發者可通過虛擬仿真環境快速驗證算法,企業則能降低數據采集成本。
但即便如此,何小鵬仍指出:“人形機器人的數據需求是汽車產業的10倍以上。”小鵬汽車已投入五年研發,計劃未來二十年繼續深耕,其數據中心每天處理超過200萬條傳感器數據,這些數據正在構建機器人的“認知圖譜”。
現如今,相關產業政策與資本正在加速數據要素流通。
根據工信部《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到2025年將形成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
上海傅利葉智能通過醫療康復場景積累的200萬小時臨床數據,正轉化為通用機器人的行為模型;國地中心的OpenLoong開源社區已吸引30余家企業參與,計劃年內沉淀1000萬條訓練數據。
這些舉措正在破解“數據孤島”困境,但與自動駕駛領域每天產生的PB級數據相比,人形機器人的數據積累仍有量級差距。
數據閉環,從感知到決策的全鏈路進化
現如今,數據采集技術正在突破物理邊界。
據悉,優必選Walker X機器人搭載的多模態傳感器,可同時采集視覺、力覺、聽覺等12類數據,其家庭場景數據庫已積累10萬小時真實交互數據。
無獨有偶,商湯科技開發的三維重建技術,能在20秒內構建室內環境數字孿生模型,目前已建成200萬物體三維模型庫。
這些技術突破使機器人能更精準地感知環境。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數據處理算法正在實現質的飛躍。
北京具身智能創新中心開發的多模態大模型,通過時空特征對齊技術,將視覺-觸覺-力覺數據融合效率提升300%。科大訊飛的星火模型在物體識別準確率上提升至98.7%,并具備思維鏈推理能力。
這些技術突破使機器人能理解人類意圖。
據工信部《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L3級機器人需實現多模態數據融合決策。據悉,小鵬第二代人形機器人IRON已在工廠場景應用,其全身19自由度關節每日產生的力控數據量約為自動駕駛傳感器的5-8倍。
有分析稱,參照特斯拉Optimus機器人每日回傳數據量(約300GB/臺),結合小鵬機器人更高的關節復雜度與場景豐富度,500GB/臺/日的數據回傳量符合行業演進規律。
站在2025年的節點,人形機器人產業正上演著 “數據軍備競賽”與“技術寒武紀大爆發”的雙重變奏。
當智元機器人工廠的產能突破千臺,當小鵬汽車宣布追加500億投資,這個產業的未來已清晰可見。
但正如何小鵬所言:“這不是百米沖刺,而是需要持續創新的馬拉松。”在數據積累與技術突破的雙重驅動下,人形機器人或將重塑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開啟一個人機協同的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