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貴州電力市場首份獨立儲能中長期交易合同正式落地!中廣核貴州月亮灣儲能電站與貴州金元智慧能源簽下充放電協議,月度放電量鎖定160萬千瓦時,標志著中國儲能產業正式跨入獨立市場化運營時代。
這紙合同背后,是貴州新型儲能裝機突破241.5萬千瓦、獨立儲能占比超99%的硬核實力,更是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建設的關鍵一躍。當儲能電站從“附屬設備”升級為“市場主體”,一場改寫能源格局的變革正在加速……
破局!貴州如何解開獨立儲能“死循環”?
中國儲能產業長期困于兩大難題:“建了電站難賺錢”與“新能源消納缺彈性”。貴州用一套政策組合拳,打通了獨立儲能的任督二脈。
2024年10月發布的《新型儲能參與電力市場交易實施方案》,明確獨立儲能電站可“雙重身份”參與市場:充電時按工商業用戶電價購電,放電時按燃煤基準價售電。
以貴州工商業電價0.5元/度、燃煤基準價0.35元/度計算,充放電價差達0.15元/度,疊加容量租賃、調峰補償,電站IRR(內部收益率)提升至8%以上。
具體到該項目,月亮灣儲能電站(100MW/200MWh)與金元智慧能源鎖定月度充電200萬度、放電160萬度,價格風險由雙方共擔。
該模式后續可接入調頻輔助服務市場(補償標準0.5元/MW·次)、容量租賃市場(租賃費約200元/kW·年),形成“電量+服務+容量”三重收益。
在裝機量上,目前貴州已有2.4GW的儲能矩陣。畢節10MW壓縮空氣儲能(全國首套)、威舍200MW電化學儲能、月亮灣全釩液流電池項目……貴州已建成9個獨立儲能電站,總投資超120億元。
其中,鋰電池主導(占比85%)+壓縮空氣/液流電池試點,構建多技術并行的儲能生態。
獨立儲能“獨立”在哪?
與傳統配套儲能相比,獨立儲能為何被稱作“新型電力系統的剛需”?
首先是身份獨立。作為電網的“超級充電寶”獨立儲能電站直接接入輸電網,接受電網統一調度,可同時服務多個新能源場站,利用率提升3倍以上。
在調度權限方面, 貴州明確獨立儲能的“優先調用權”,當新能源出力波動時,儲能電站須在10分鐘內響應調度指令。
其次是收益多元化,從“賺差價”到“賣服務”。除了充放電價差(約0.15元/度)的基礎收益,還有調頻輔助服務(單次補償最高50萬元)、容量租賃(新能源場站需按10%×4小時配置儲能容量)、容量電價補償(山東已試行330元/kW·年)等增值收益。
最后是技術方面,例如,在非鋰路線上,畢節壓縮空氣儲能效率提升至65%(行業平均55%);
全釩液流電池項目實現20年零衰減;飛輪儲能切入調頻市場(響應速度毫秒級)等。
據不完全統計,2025年以來已有廣東、山東、內蒙古等12個省份出臺獨立儲能支持政策
而政策紅利也引爆資本熱情,2025年Q1獨立儲能賽道已出現三大派系爭奪戰。
首先是央企的跑馬圈地。 國家電投宣布三年內投建10GW獨立儲能,重點布局西北、華北。
而中廣核月亮灣項目成功后,計劃在廣東、江蘇復制“貴州模式”。
民營巨頭方面, 寧德時代計劃推出“核電級”儲能系統,循環壽命達15000次,適配獨立儲能高強度調度需求;華為數字能源 發布“智能組串式儲能”,宣稱充放電效率提升至92%…
外資也在加速入局。特斯拉Megapack中國工廠落地上海,專攻獨立儲能市場;Fluence與三峽集團合作,在青海投建全球首個Siemens Gridscale混合儲能項目。
結語
貴州的一小步,正引發中國能源體系的一大步。當獨立儲能撕掉“賠錢貨”標簽,成為電力市場的“新玩家”,這場變革早已超出技術范疇,直指能源權力的重新分配。
央企、民企、外資的萬億級博弈,鋰電池、壓縮空氣、液流電池的技術交鋒,政策紅利與市場風險的反復拉扯……在這場游戲中,唯一確定的是:誰掌握儲能,誰就掌握了新型電力系統的命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