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賽德斯-奔馳集團和寶馬集團被傳出正重新嘗試出售出行服務合資公司FreeNow的消息。
據消息人士透露,雙方正與金融服務公司Lazard合作,評估潛在買家對FreeNow的興趣,此次交易金額最高可達5億歐元(約合5.21億美元)。
不過,目前相關考慮還處于早期階段,交易能否最終達成仍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對上述消息,奔馳和Lazard的代表拒絕置評。寶馬的一位發言人表示,FreeNow目前表現良好,超出了當前階段的目標,但拒絕就潛在出售事宜置評。FreeNow的一位代表也拒絕置評,稱其股東對該公司的戰略和定位“完全有信心”。
據悉,FreeNow在歐洲多個城市提供出租車、電動滑板車服務,以及汽車共享和汽車租賃等多種出行服務,業務覆蓋范圍廣泛,擁有龐大的用戶群體,在歐洲出行市場占據著重要的一席之地。
奔馳和寶馬這兩大汽車巨頭對它的處置動向,自然備受行業內外關注。
昔日雄心勃勃,今朝另謀出路
回溯2019年初,寶馬與戴姆勒(奔馳母公司)攜手宣布,雙方將投資10億歐元整合各自旗下的移動出行服務打造出行集團,成立ReachNow、ChargeNow、FreeNow、ParkNow、ShareNow 5家合資公司。
彼時其目標十分宏大 —— 對抗優步(Uber)和來福車(Lyft)等出行領域的強勁對手,在共享出行市場中分得一杯羹,甚至成為行業的引領者。
它們期望通過FreeNow,打造一個集多種出行服務于一體的綜合性平臺,重塑歐洲乃至全球的出行格局。
在隨后的發展中,FreeNow也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其業務范圍不斷拓展,逐漸覆蓋了歐洲150多個城市,服務內容涵蓋出租車、電動滑板車服務,以及汽車共享和汽車租賃服務等多個領域,為歐洲用戶提供了多樣化的出行選擇,在歐洲出行市場打下了一片天地,成為了當地共享出行領域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
然而,時過境遷,如今的FreeNow卻面臨著被出售的命運。與當初的宏大目標相比,這種反差令人唏噓。
市場競爭格局的巨大變化是導致這一轉變的關鍵因素之一。在全球范圍內,Uber憑借其先發優勢和強大的技術實力、靈活的運營策略,在多個國家和地區占據了大量的市場。它通過持續的市場推廣和優惠補貼活動,吸引了大量用戶,培養了用戶使用網約車出行的習慣,建立起了龐大的用戶基礎和高效的運營網絡。
與此同時,一些新興的出行公司也在迅速崛起。愛沙尼亞出行公司Bolt Technology OU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Bolt在微出行領域不斷發力,以創新的業務模式和較低的運營成本,快速拓展市場,其業務范圍不僅覆蓋了歐洲多個城市,還在向海外市場積極擴張,并準備進行首次公開募股(IPO),展現出了強勁的發展勢頭,對FreeNow的市場形成了嚴重的擠壓。
共享出行市場本身競爭激烈,盈利困難也是FreeNow發展受阻的重要原因。共享出行行業運營成本居高不下,司機傭金、平臺維護、市場推廣等費用都是巨大的開支,而市場競爭又使得平臺難以通過提高價格來增加收入,導致行業整體利潤率較低。
FreeNow雖然通過與Tier、Voi等微出行品牌合作拓展了服務范圍,但這些業務的規模化盈利仍需大量前期投入,始終難以實現可持續的財務回報,長期處于盈利困境之中。
戰略調整背后,車企轉型之慮
奔馳和寶馬此番重新嘗試出售FreeNow,絕非孤立的個案,而是汽車行業變革浪潮下的必然選擇,反映了它們在戰略層面的重大調整。
在向電動汽車轉型的關鍵時期,汽車制造商們紛紛重新審視自身業務布局,將核心制造和相關技術作為重點發展方向。
奔馳近年來大力推進電動化轉型,不斷加大在電動汽車研發和生產方面的投入。寶馬也積極布局電動化領域。此外,寶馬還在自動駕駛技術研發上投入大量資源,與多家科技公司合作,推動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致力于實現更高等級的自動駕駛功能。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非核心業務的調整成為了必然之舉。
奔馳此前就曾試圖出售旗下汽車租賃業務Athlon,通用汽車也將其在密歇根州一家電動汽車電池工廠的股份出售給其韓國合作伙伴LG新能源。
這些舉動都表明,汽車制造商們正在通過剝離非核心業務,優化資源配置,將更多的資金和精力投入到核心業務的發展中。
從奔馳和寶馬自身的角度來看,出售FreeNow也有著多方面的考量。
在資源聚焦方面,共享出行業務需要持續不斷地投入大量資金用于市場拓展、技術研發和運營維護,但回報周期長且盈利前景不明朗。這與奔馳和寶馬當前集中資源發展電動化和智能化的戰略需求背道而馳。
將FreeNow出售后,它們可以回籠資金,用于電動汽車研發、自動駕駛技術創新等關鍵領域,提升自身在核心業務上的競爭力。
有分析稱,出售FreeNow,或許是奔馳和寶馬逐步退出共享出行合資模式的第一步,有助于避免進一步的資源內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