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真的涼了嗎?
2025年2月12日,微軟混合現實首席產品官Robin Seiler在一份聲明中確認,該公司今后將不再發布任何HoloLens頭戴設備。消息一出,業界再次掀起關于元宇宙是否已經偃旗息鼓、煙消云散的討論。
回首2021年,扎克伯格宣布將Facebook更名為Meta,并毅然決定全面押注元宇宙。一時之間,元宇宙這一概念如野火燎原,迅速在全球引發熱潮。科技巨頭紛紛入局,資本瘋狂涌入,人們對其描繪的虛擬與現實深度融合的未來充滿無限遐想。然而,歷經一段時間的狂熱后,元宇宙的熱度一路下降。那么,這場“降溫”背后是泡沫破裂的終章,還是價值回歸的序曲?
繁華落幕:元宇宙熱度的急轉直下
元宇宙的概念在2021年達到高潮,但進入2022年后便踏上了一條“下坡路”,繁華逐漸褪去。最直觀的體現是資本市場的反饋,2022年初Meta、Roblox等元宇宙概念股股價集體跳水。隨后,據區塊鏈數據平臺Dappradar的報告顯示,2023年上半年,全球元宇宙項目融資總額約為7.07億美元,不及2022年全年76億美元的10%。企業信息平臺Crunchbase指出,2024年前11個月元宇宙與XR領域的初創公司融資總額約為7.58億美元,創下了自2018年以來的最低紀錄。
曾經高調進軍元宇宙的科技巨頭們紛紛收縮戰線。Meta面對虛擬現實部門Reality Labs虧損幅度的逐年擴大(至2024年已累計虧損超600億美元),不得不調整戰略,自2022年底開始大規模裁員,大幅收縮業務版圖,并在2024年對Reality Labs進行了拆分。微軟自2023年以來,就不斷遠離元宇宙,從將裁員重點集中在虛擬現實相關部門,解散工業元宇宙團隊、停止生產HoloLens 2頭戴設備到完全退出HoloLens硬件業務。2023年,騰訊幾乎解散了XR團隊,宣布將變更硬件發展路徑。阿里元境在投入數十億元后,2024年宣布大規模裁員,從數百人團隊縮減至只剩核心部門……
元宇宙的輿論關注度也持續降低。根據百度指數,“元宇宙”詞條的搜索量在2021年12月觸頂后,短暫于2022年2月回升,此后便持續下降。
深度拆解:元宇宙降溫的內在緣由
從昔日的萬眾矚目到如今的少人問津,元宇宙持續降溫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1、技術瓶頸
元宇宙的實現依賴AR/VR、5G、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多種新技術,這些技術的發展為構建元宇宙提供了技術可行性。然而,現階段這些技術的成熟度,不足以支撐用戶對元宇宙的預期——《頭號玩家》式的“綠洲”世界,導致用戶體驗與預期差距較大。包括:
VR/AR設備存在佩戴不適、分辨率低、續航不足、重量超標等問題,且格昂貴,難以提供真正的沉浸式體驗。例如,Meta Quest等主流設備仍被用戶詬病笨重且性能不足。VR/AR高延遲與算力不足問題仍未得到完全解決,導致虛擬世界的實時渲染和多人交互難以流暢實現。此外,元宇宙需要豐富的實時交互內容和統一的技術標準,但目前平臺間割裂,缺乏互通性。
2、內容匱乏與應用局限
元宇宙在初期憑借新穎的概念吸引了大量關注,但后續缺乏持續的創新內容和實用價值支撐。多數元宇宙平臺提供內容單一,以簡單的虛擬社交和游戲為主,尚未出現令人無法抗拒的核心應用,且大量同質化的內容充斥市場。這也造成用戶群體有限,難以形成粘性,用戶數量增長乏力。
另外,盡管元宇宙被定義為未來工作、教育、娛樂的載體,但目前主要集中在游戲、社交等領域,在其他行業的應用還處于探索階段,如虛擬房地產、虛擬演唱會的應用仍顯小眾,缺乏吸引主流用戶的“殺手級應用“。
3、商業變現困境與資本回歸理性
元宇宙被認為能催生出諸多創新商業模式,如虛擬房地產、數字資產交易、虛擬廣告等,為企業和投資者帶來了巨大的商業想象空間。但目前元宇宙的商業模式還在探索階段,尚未形成成熟的盈利模式。許多元宇宙平臺一度靠“賣土地”“交易NFT(非同質化代幣)”等賺快錢,這些模式大多缺乏持續的、由實際價值托底的商業邏輯。當市場發現這些模式的局限性和泡沫性后,對元宇宙的信心就大打折扣。
技術發展的滯后性、內容生態的貧瘠、項目短期內難以盈利,使得市場開始對元宇宙的價值進行重新評估,回歸理性、減少投資成為了越來越資本的選擇。
4、技術轉向與市場監管趨嚴
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快速發展,吸引了大量的關注和資源,企業與資本的注意力和投資方向發生了轉移。據數據統計,2023年全球AI領域融資額達420億美元,同期元宇宙融資額下降67%。
隨著虛擬貨幣非法活動頻發、虛擬地產炒作崩盤等,各國政府對區塊鏈和元宇宙的監管不斷加強,涉及數據隱私、虛擬財產、在線行為等方面,增加了行業發展的不確定性,也使得部分投資者和企業對元宇宙項目的投入更加謹慎。例如中國銀保監會2022年發布風險提示,打擊以元宇宙名義的非法集資。
回歸理性:從“虛”向“實”
面對現存的挑戰與困境,元宇宙是真的要消失了嗎?“元宇宙商業之父”馬修·鮑爾曾指出,元宇宙的前提是互聯互通,即在不同自治系統之間交換數據,這將涉及數萬億美元的風險和數十億美元的建設投資,從目前情況來看實現難度很大。這也意味著,元宇宙的實現是一個長期、循序、漸進的過程,降溫只是發展態勢的變化,從初期的過度炒作逐漸回歸理性。正如一位專家所言:“元宇宙的降溫不是否定其價值,而是擠掉資本炒作的泡沫,讓技術回歸實體經濟的土壤。“
元宇宙熱度下降的背后既反應了當前面臨的諸多挑戰,也為長期發展帶來了新機遇。
●技術突破與融合
在硬件層面,VR/AR設備正向輕量化、高分辨率等方向發展,使得用戶能夠便捷地接入元宇宙。例如,蘋果首款混合現實設備Vision Pro可以通過眼睛、手和聲音的組合進行控制,而不是過去的手柄操控,大幅改善了交互體驗,蘋果將這款設備描述為“空間計算機”。西湖大學國強光學工程講席教授仇旻團隊發布了雙目鏡片重量僅5.4克、厚度僅0.55毫米的AR眼鏡,幾乎和太陽鏡一樣輕便。
在技術融合層面,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成為元宇宙發展的新引擎。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用于生成元宇宙中的內容,提升用戶體驗。例如,百度希壤推出了多種生成式人工智能玩法,在元宇宙街區中體驗AI作畫、互動交友和線上抽獎等多種方式。合肥孿生宇宙科技推出的交互性元宇宙生態平臺X-studio,通過輸入文字或圖片就能搭建虛擬人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調整各類參數,便能自由創建自定義形象。
●應用場景垂直化拓展
元宇宙的應用正從游戲等向工業、教育、文旅等垂直領域轉移。在教育行業,學生能穿越歷史與名人對話,在虛擬化學實驗室大膽操作實驗,規避現實危險,還可模擬商務談判、職場場景提升職業技能。如斯坦福大學開設的“元宇宙課堂”,學生可在虛擬實驗室操作價值百萬美元的粒子對撞機。福州“嚴復故里元宇宙研學項目”通過VR/AR技術實現跨時空教育交互。在文旅領域,推出融合高科技、沉浸式體驗與娛樂的新玩法,如成都天府新區打造“文旅元宇宙”平臺,游客可穿越回三國街市,但背后連接的是實體商鋪的線上商城。
工業被視為元宇宙實現爆發應用的重點行業。工信部《元宇宙產業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的出臺,推動工業元宇宙持續走深向實。例如,寶馬沈陽生產基地采用數字孿生模型、虛擬AR等技術,進行產線的虛擬規劃,實現沈陽生產基地里達廠區從施工到落成的時間比正常工期縮短了半年的時間。
●開放生態
開放生態是元宇宙長期發展的關鍵。以web 3.0為代表的新一代互聯網技術理念的誕生,有助于打破平臺壁壘,實現不同虛擬世界的互通。在內容創作層面,UGC(用戶生成內容)成為核心,創作工具愈發便捷,低代碼、無代碼平臺涌現,普通用戶無需深厚編程功底就能搭建個性化虛擬空間、創作虛擬形象與故事,激發全民創作熱情,海量多元內容反哺生態。如ZEGO(即構科技)推出了“零代碼虛擬空間編輯器”,用戶可以通過拖拽操作生成互動場景,無需復雜的開發經驗即可完成虛擬空間的自定義塑造。
總之,元宇宙的降溫并非“終結”,而是從概念炒作轉向理性深耕的必經階段。盡管當前有新應用場景和技術融合熱點涌現,但元宇宙產業整體仍處于低潮期。Meta首席技術官安德魯·博斯沃思將2025年視為“成敗之年”,強調需通過硬件創新與用戶留存證明價值。未來,元宇宙能否復蘇將取決于技術迭代、商業變現、開放生態與應用場景落地等的進一步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