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和信息化部 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關于印發物聯網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24版)的通知
工信部聯科函〔2024〕206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市場監管局(廳、委),有關行業協會、標準化技術組織、標準化專業機構:
為扎實推進《新產業標準化領航工程實施方案(2023-2035年)》,加強標準工作頂層設計,引領物聯網產業高質量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組織編制了《物聯網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24版)》?,F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抓好貫徹落實。
工業和信息化部
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
2024年7月22日
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落實《新產業標準化領航工程實施方案(2023—2035 年)》,加強物聯網標準工作頂層設計,強化全產業鏈標準工作協同,統籌推進標準的研制、實施和國際化,引領物聯網產業高質量發展。
到 2025 年,新制定物聯網領域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 30項以上,引導社會團體制定先進團體標準,加強標準宣貫和實施推廣,參與制定國際標準 10 項以上,引領物聯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標準體系加快形成。
創新驅動,應用牽引。加快物聯網關鍵共性技術研究,推動先進適用的科技創新成果融入標準,持續提升標準技術水平。面向行業應用需求,協同推進物聯網與重點行業融合應用標準研制,加速構建規?;?、集約化的物聯網產業生態。
系統布局,急用先行。統籌推進物聯網各類型標準研制,加強標準全生命周期管理,持續完善標準工作體系。聚焦物聯網技術創新、應用場景開拓、產業發展和安全保障需求,加快基礎通用、關鍵技術、測評方法、典型應用等標準研制。
協同推進,開放合作。充分發揮產學研用各方、產業鏈各環節的優勢力量,加強跨行業、跨領域工作協同,促進產業鏈上下游標準的有效銜接。鼓勵我國企事業單位深度參與標準國際化活動,積極貢獻中國方案,共同制定國際標準。
重點方向
(一)基礎標準
包括術語與分類、架構、標識、測評、安全可信、管理等標準。
1. 術語與分類
用于統一物聯網技術、產品、服務、應用等相關概念、分類和描述。
2. 架構
用于規范物聯網的構成,以及各構成部分之間的邏輯關系,包括物聯網參考模型、系統架構等標準。
3. 標識
用于規范物聯網領域各類對象的標識編碼、注冊、解析,包括標識編碼、編碼格式、對象元數據、解析系統等標準。
4. 測評
用于規范物聯網設備、系統的測試要求及評價指標體系,包括物聯網設備及系統一致性、互聯互通、互操作、環境適應性等測試要求,以及物聯網系統功能、性能、能力成熟度等測評指標體系與方法。
5. 安全可信
用于規范物聯網終端、網絡、平臺(系統)、網關等關鍵構成部分的安全、可信要求及保障措施,包括物聯網安全架構、安全分級、終端安全、傳輸安全、數據安全、平臺(系統)安全、安全管理等標準;物聯網可信架構、可信分級、身份可信、數據可信、系統可信等標準。
6. 管理
用于規范相關責任主體對物聯網基礎設施的管理要求,包括物聯網感知設施管理、網絡設施管理等標準,以及規范物聯網從業人員能力要求相關標準。
(二)技術標準
包括感知技術、網絡與通信技術、數據處理技術、融合技術、射頻與電磁兼容技術、邊緣計算技術、物聯網
操作系統、數字孿生技術等標準。
1. 感知技術
用于規范物聯網信息感知、采集、獲取等相關技術,包括傳感器、條碼識別、二維碼識別、射頻識別、音視頻采集、高精度定位、無線感知、無源感知、融合感知等標準。
2. 網絡與通信技術
用于規范物聯網網絡架構、設備、協議、接入、組網與融合等相關技術,包括物聯網卡基礎安全、硬件類型、使用規范等標準;物聯網網絡接入設備、交換設備、網關等網絡設備標準;短距離無線通信、移動通信、有線通信、海上通信、水下通信等通信技術標準;無線傳感網、無線個域網、無線局域網、低功耗廣域網、衛星物聯網、確定性網絡、時間敏感網絡、軟件定義網絡、網絡功能虛擬化、IPv6 等網絡技術標準;物聯網接入公眾網絡或專用網絡的網絡接口標準;異構物聯網互聯、配置、協同、調度、互操作等網絡融合標準。
3. 數據處理技術
用于規范信息模型、數據分析、數據存儲與管理、數據融合、數據接口等技術,包括數據字典、元數據、物模型等信息模型標準;協同信息處理、規則引擎等數據分析標準;存儲結構、數據生命周期管理、數據治理等數據存儲與管理標準;數據匯聚、感知信息融合等數據融合標準;數據交換共享、人機交互、數據互操作、數據可視化等數據接口標準。
4. 融合技術
用于規范物聯網系統設計及應用過程中關聯的相關技術,包括海量多源異構數據分析、分布式計算、分布式存儲等大數據融合技術標準;資源虛擬化、分布式資源管理等云計算融合技術標準;數字身份、數據上鏈、共識機制、輕節點或多節點組網等區塊鏈融合技術標準;物體運行機理模型、邊緣智能、模型壓縮、聯合學習、知識圖譜等人工智能融合技術標準。
5. 射頻與電磁兼容技術
用于規范物聯網設備和系統的頻率使用、射頻性能、電磁兼容性能,包括物聯網設備和系統射頻技術要求及測試方法、電磁兼容要求及測試方法等標準。
6. 邊緣計算技術
用于規范物聯網邊緣數據采集與處理、邊緣設備、邊緣平臺、云邊端協同等技術,包括邊緣計算通用要求、邊緣數據接口、邊緣數據管理、資源配置與協同、邊緣節點、邊緣網關、邊緣控制器、邊緣智能等標準。
7. 物聯網操作系統
用于規范物聯網操作系統的通用基礎功能與技術要求,包括操作系統架構、內核及驅動接口、系統服務、資源共享與虛擬化、分布式協同、應用開發框架、安全性等標準。
8. 數字孿生技術
用于指導基于物聯網的目標實體與數字實體間交互映射、仿真、分析、輔助決策等,包括數字孿生參考架構、面向不同系統層級的功能與性能要求、數據交互與接口、性能評估及符合性測試等標準。
(三)建設運維標準
包括規劃設計、部署實施、運行維護等標準。
1. 規劃設計
用于規范物聯網系統在規劃設計階段的總體要求、關鍵流程及相關技術,包括針對物聯網感知設施、網絡設施、平臺、終端等不同對象的規劃設計相關標準。
2. 部署實施
用于規范物聯網系統整體建設和部署實施要求,包括產品選型要求、設施設備部署要求、驗收及交付規范、實施保障等相關標準。
3. 運行維護
用于規范物聯網各類系統、平臺、設施設備日常運行狀態監測及維護相關要求,包括物聯網各類對象的運行維護通用要求、運行監測指標、故障診斷方法等相關標準。
(四)應用標準
結合農業、工業、服務業等產業發展特點,提出面向各行業的物聯網應用指南。
1. 農業
面向農業應用場景,規范環境監測系統、遠程監控系統、生理特征監測終端等技術參數、協議接口、采集數據目錄等。
2. 工業
面向工業物聯網設備平臺的研制、生產、應用,規范工業制造中信息感知、自主控制、生產環境監測、設備健康管理、物料實時監測等方面的技術要求。
3.服務業
面向家居等服務業應用領域,規范相關物聯網系統的架構和接口要求、平臺的功能和技術要求、設備的管理和監測要求、數據的處理和融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