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自洛桑理工學院(EPFL)和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SIMIT)的研究人員攜手,成功研發了一種革命性的新型光子集成電路(PICs)。
這款芯片以鉭酸鋰為材料基礎,不僅性能卓越,而且成本效益高,具備廣泛的應用前景。
對于非專業人士而言,光子集成電路(PICs)意味著在單一芯片上集成了多種光學器件和功能。自誕生以來,PICs在光通信和計算系統領域已引發了深刻變革。
多年來,硅基PICs因其成本效益和與現有半導體技術的兼容性而備受青睞。然而,硅基PICs在電光調制帶寬方面存在限制。
盡管如此,硅光收發器芯片已在絕緣體上成功商業化,并在現代數據中心中驅動著數百萬根玻璃纖維中的信息傳輸,贏得了市場的廣泛認可。
鉭酸鋰PICs優勢強大
直到最近,絕緣體上的鈮酸鋰晶圓一直是PICs的首選材料。但新研發的鉭酸鋰PICs憑借其強大的波克爾系數,已被證實為高效的光子集成電光調制器材料,對高速光調制至關重要。
然而,由于鉭酸鋰的生產成本高且制造過程復雜,其廣泛應用一度受阻。
但現在,研究人員似乎找到了解決方案——鉭酸鋰。這種材料不僅具備與鈮酸鋰相媲美的優異電光性能,更在可擴展性和成本方面展現出了明顯優勢。事實上,它已經在電信行業的5G射頻
濾波器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新研發的鉭酸鋰PICs,充分利用了這種材料的優勢,通過高質量制造實現了更高的成本效益,有望改變光電子領域。
為實現這一目標,研究人員創新地將鉭酸鋰與絕緣體上的硅生產線相結合,并通過類金剛石碳和精細蝕刻的光波導、調制器及微諧振器覆蓋晶圓。
這一蝕刻工藝結合了深紫外光刻技術和干式蝕刻技術,并針對鉭酸鋰的硬度和惰性特性進行了優化,以減少光損耗,確保光子電路的高性能。
制備出的鉭酸鋰PICs展現出了高的效率,其在電信波長下的光損失率低至5.6 dB/m,電光帶寬高達40 GHz。這些指標充分證明了其處理高速數據傳輸的能力,使其成為下一代光通信系統的理想選擇。
引領電信、計算機革命?
對此,該研究的第一作者表示:“在保持高效光電性能的同時,我們的平臺還成功生成了孤子微梳。”
他進一步解釋:“這些孤子微梳擁有大量的相干頻率,當與電光調制能力相結合時,將特別適用于并行相干激光雷達和光子計算等前沿應用。”
值得一提的是,鉭酸鋰PICs具有較低的雙折射特性,這意味著它對光偏振和傳播方向的依賴較小。這一特性使得電路配置更為緊湊,同時確保了在所有電信頻段內的廣泛操作能力。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