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節能環保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中節能生態產品發展研究中心正式發布《項目級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技術通則》。該標準是國內首個針對基礎設施項目的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標準。
截至2023年底,全國已有25個省份開展了不同層級的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然而,在工程項目層面,尚缺乏一套科學的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方法。針對這一問題,該研究中心聯合多家單位共同編制形成該標準,填補了項目級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的空白。
該標準采用的指標體系由生態價值、資源價值、環境價值構成。其中,生態價值下設物質供給、包括碳匯在內的調節服務和文化服務3個二級指標;資源價值下設資源生產、資源節約和資源循環利用3個二級指標;環境價值下設大氣污染物減排、包括二氧化碳在內的溫室氣體減排、水污染物減排、土壤污染物減排、固體廢棄物減排5個二級指標。實際核算時,將根據項目特征選擇適用的指標,通過統計調查、機理模型等方法核算各項指標的實物量,在實物量的基礎上,采用市場價值法、替代成本法、旅行費用法等方法核算各項指標的價值量。
該標準規定了項目級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的基本原則、核算期、核算范圍、核算程序,核算指標體系和方法,適用于核算新建、改建、擴建及已建成的工程項目全生命周期產生的生態產品價值。目前,該標準已在光伏發電、風力發電、固廢處理等行業開展試點應用。在光伏領域,以中節能長興70兆瓦光伏智慧農業綜合示范項目為例,該項目采用農光、漁光互補的田園綜合體模式建設,項目建設、運行全周期產生生態產品價值約23億元。在固廢處置領域,以中節能山東臨沂固體廢棄物生態循環產業園為例,該項目以生活垃圾焚燒熱電聯產為核心,集餐廚垃圾、動物尸體、污泥等7類固廢協同處置,和沼氣利用、污水處理、生物菌劑生產等于一體,將園區內物質流、能量流循環再利用,實現零排放和能源梯級利用。經測算,該項目2022年當年產生的生態產品價值達2.4億元。
該標準發布后,將為各領域工程項目建設提供技術指引,為政府部門完善生態補償機制、設計生態產品交易機制提供技術支撐,為金融機構創新綠色金融產品提供量化依據,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