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卷性能到卷成本,激光雷達新一輪戰局悄然拉開。
4月19日,禾賽重磅發布基于第四代芯片架構的超廣角遠距激光雷達ATX。
雖然發布會上,禾賽并未直接公布這款激光雷達的具體價格,但根據其瞄準的核心目標市場——具備千萬量級的15萬元區間,可以猜測ATX將與速騰聚創幾天前剛剛發布的中長距激光雷達MX直接競爭。
4月15日,速騰聚創發布M平臺新一代中長距激光雷達MX。根據官方介紹,這款激光雷達也主要聚焦15~20萬元市場,更具體一點是,將在20萬元車型上標配,15萬元車型上選配。
按照兩家公司規劃,禾賽ATX和速騰聚創MX均將于2025年上半年量產。其中ATX預計將于2025年Q1開始大規模量產,目前已獲得多個量產定點,分別來自國內龍頭車企、頭部新能源車企、領先新勢力、主流歐美合資車企等多家主機廠。
MX也已獲得3個量產定點,并且首個定點項目同樣將在2025年上半年量產,售價將低于200美元。
這意味著,最快明年,車載激光雷達將正式邁入“千元時代”。
禾賽發布新品ATX,更遠、更廣、更高清
ATX,從命名很容易看出,這是基于禾賽已具備數十萬臺成熟量產經驗的AT平臺打造的又一款車規級激光雷達新品。
在此之前,出自該平臺的還有AT128 、AT512等,其中AT128作為禾賽現階段主要的量產級車規激光雷達,累計交付量已達30萬臺。
具體來看,ATX作為一款全新車規級產品,在測距、分辨率、成本等方面進行了多維度優化,主打看的更遠、視角更廣、精度更高:ATX最遠探測距離達300米,比AT128提升了50%;水平視場角達140°,相比目前市場同類產品120°的水平視場角探測范圍更廣;最高支持256線掃描,最佳角分辨率達0.08° x 0.1°,是AT128的2倍以上。
這意味著,搭載ATX的智能汽車,高速行駛時將可以在更遠距離下提前感知到車輛、行人等異常情況,提升潛在風險應對能力。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對于AEB,在禾賽科技創始人及 CEO 李一帆看來,激光雷達的測距能力將直接決定了AEB的安全速度上限。“假設150m外的路面上有一個輪胎,如果激光雷達可以測到150m,在130km/h車速下剎停沒問題,但如果只能測100m,肯定剎的更晚,最高時速上限更低。”
而更寬的水平視場角,則讓車輛前向視野更加開闊,可以更早感知到車輛兩側的緊急加塞或行人、非機動車橫穿等復雜路況,提升城區輔助駕駛的安全性。
為降低雨霧等特殊天氣,以及前車尾氣、灰塵等對激光雷達的干擾,禾賽還自研了智能點云解析引擎(IPE)。按李一帆的說法,禾賽自研了一顆獨立芯片,用于在點云形成之前對波形進行分析,以識別各種環境噪點。據悉,禾賽IPE可以濾除99.9%以上雨霧、灰塵等帶來的噪點,從而有效減少系統誤識別和誤觸發。
而考慮到城市和高速場景對于測距和探測范圍不同的需求,禾賽ATX還具備7倍光學變焦能力。如果類比攝像頭,相當于同時具備長焦和廣角鏡頭能力。
如此一來,在城區行駛時,ATX能夠實現140°超廣視野,最大程度監測到車身兩側的道路情況;高速行駛時,通過7倍光學變焦可以實現最遠500米的超級測遠能力和7倍高清感知,進一步提升對前方遠處路況的感知能力。
值得關注的是,與AT128相比,ATX雖然核心性能參數全面升級,但在尺寸方面,整機體積反而大幅縮小了60%,重量減輕一半至500g,外露最小視窗高度僅25 mm,可以支持更靈活的安裝,比如車頂、前擋風玻璃后、車燈內等,同時整機功耗降低55%至僅8 W。
禾賽ATX性能大幅提升背后,其第四代芯片架構起到了關鍵支撐。
眾所周知,激光雷達最關鍵就在于收發模塊,激光雷達的測距能力、精度、點頻、功耗和體積,都是取決于收發模塊。而收發模塊本質是一個電子部件,即光電轉換+復雜的信號處理模塊。如果將其中的某些元器件集成在一起,可以大幅減少元器件數量,提升產品質量,同時促進激光雷達降本。
正是洞察這一點,過去幾年包括禾賽等在內的激光雷達廠商,都致力于通過自研芯片來實現激光雷達技術創新。此次禾賽全新發布的ATX,采用的是其最新4代芯片架構,通過在架構設計、器件、制造工藝、材料以及軟件算法等方面多維度升級,實現產品綜合性能提升。
具體來看,禾賽第4代芯片架構采用了3D堆疊技術,可單板集成512個通道。內部嵌入了2核CPU,8核 APU,256核IPE,能實現每秒 246億次采樣。而先進的器件和波形處理能力,則實現了130%的
探測器靈敏度提升,單點測距功耗降低85%。
此外,基于該技術平臺還能支持全固態二維電子掃描、光子抗干擾、智能光學變焦等智能功能。
在ATX之前,禾賽于年初發布的512線超高清超遠距激光雷達AT512,也是基于第四代芯片打造,可實現300米標準測遠(@10% 反射率),最遠測距400米,并擁有全局均勻的0.05°x 0.05°角分辨率,點云密度是AT128的8倍,AT128是基于第二代芯片架構打造。
可以看到,如果對比已經大規模量產的AT128,AT512瞄準的是成本不變的情況下,激光雷達性能翻倍;而ATX,則更多聚焦性能不變的情況下,激光雷達成本降低一半。這也是禾賽對于摩爾定律應用于激光雷達行業的兩大理念主張:極致性能與極致成本。
而最終,無論哪種路徑,最終其實都匯聚在了對于激光雷達的一個“靈魂拷問”上:更遠、更廣、更智能,會更便宜嗎?目前來看,通過ATX的發布,禾賽已經做出了回答。
跨越鴻溝,降本是必由之路?
據蓋世汽車研究院配置數據顯示,2023年,國內乘用車終端市場累計標配激光雷達54.9萬顆(不含進口和選配,下同)。其中禾賽科技、圖達通、速騰聚創、華為占據Top10前四席,去年激光雷達裝機量分別為20.5萬顆、14.8萬顆、12.5萬顆、6.5萬顆,對應市場分別為37.3%、27%、22.8%和11.8%。
但如果從終端市場配置車型級別來看,目前仍然以15萬元以上新能源汽車為主流市場,去年激光雷達滲透率接近10%。
在此基礎上,李一帆認為,今年將是車載激光雷達“跨越鴻溝”——即在15萬元以上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達到16%——的關鍵一年。一旦邁過這一關鍵節點,屆時車載激光雷達有望開啟另一個快速上升周期。
根據市場主流預測,目前普遍認為2024年車載激光雷達出貨量有望超過百萬顆,其中中信證券甚至認為,2024年車載激光雷達出貨量有望達到150萬顆量級,同比增長達160%。如果今年15萬元以上新能源車銷量能達到600萬輛,是有可能達到上述滲透率水平的。
但問題是,如果今年要達到100萬顆的車載激光雷達裝機量,另外50萬顆增量來著哪里?目前來看,15-20萬元級市場,正在成為各大激光雷達廠商爭奪的重點。
一方面,從激光雷達配置市場來看,較低已經探至20萬元以內。比如3月初剛剛上市的零跑C10,搭載禾賽科技AT128的530智駕版,售價低至16.88萬元。不難預見,接下來伴隨著車市價格戰進一步加劇,倒逼整車廠紛紛推進智駕配置下探,必然也將帶動激光雷達配置下探。
換言之,接下來激光雷達的規模化普及,進一步降本,向20萬元以下市場下沉是必由之路。否則,可能就是更多整車廠會在激光雷達上作取舍。
日前,廣汽就宣布推出無圖純視覺智駕系統,計劃于2026年裝車搭載,實現高階智能駕駛。就在該消息發布的前一天,華為也宣布在智界S7車型上首次采用純視覺自動駕駛方案。另外蔚來第二品牌樂道,據猜測在智能駕駛輔助方面同樣將不依賴激光雷達,采用純視覺解決方案。
另一方面,從當前新能源汽車市場結構來看,也仍然以20萬元以下市場占據絕大部分份額,尤其是15-20萬元市場,銷量占比正逐年攀升。據中汽協統計數據顯示,2021~2024年1-2月,20萬元以下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占比分別為73.1%、70.8%、71.2%和75.6%,其中15-20萬元價格段銷量占比分別為15.3%、16.3%、17.1%和19.3%,增勢明顯。
由此也決定了,車載激光雷達要想真正打入主流市場,必須進一步降低搭載成本。
事實上,除速騰聚創、禾賽科技相繼發布面向15-20萬元市場的激光雷達新品,一徑科技、比亞迪等也紛紛表明要將激光雷達價格“打下去”的決心。
其中一徑科技,早在今年1月就喊出了“LiDAR平權,進入千元時代”口號,并為此發布了面向ADAS前裝量產的長距激光雷達ZVISION EZ6。根據官方介紹,通過高度芯片化和集成化,EZ6價格率先打破2000元邊界,進入“1”打頭時代。
比亞迪也在推進激光雷達自研,并且根據目前對外傳遞的信息,很有可能引發激光雷達更殘酷的“血戰”。“比亞迪有很強的優勢,比如激光雷達,如果市場行情3000元一顆,我們可能只需要900元的成本。”據了解,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曾如是說。
這意味著,除了“硬著頭皮”降本,激光雷達廠商們也別無他選。
但問題在于,即便目前已經有幾十萬顆出貨量的情況下,頭部激光雷達廠商仍未擺脫虧損。接下來,在更嚴苛的降本要求下,如何進一步實現市場與利潤之間的平衡,無疑將對賽道上的玩家們提出更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