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消息,在2023數字科技生態大會上,中國電信董事長柯瑞文在大會主論壇作主旨演講,分享中國電信在人工智能時代推動數字科技發展的一些思考和實踐。
柯瑞文指出,當前,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量子信息等數字科技迅猛發展,特別是以ChatGPT為代表的大模型的出現,推動數字科技加速進入人工智能時代,由此帶來對算力需求的爆發式增長,并催生大量新場景、新業態、新模式。面對快速變化的環境,中國電信結合企業發展實際不斷探索和實踐,柯瑞文現場分享了三點思考:
一是關于人工智能時代的數字信息基礎設施。數字信息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數字化發展的底座。中國電信在業內率先提出并踐行云網融合理念,云網融合已經成為數字信息基礎設施的核心特征。人工智能的發展對云網融合提出更高要求,云網融合將朝著智能化的方向演進升級,同時云網融合也將進一步推動人工智能加速發展。一方面,智算對網絡提出了高性能、高彈性等新要求;另一方面,云網融合中“云是核心”。云網融合要在智能化升級的過程中承擔算力調度的責任,天翼云向智能云升級的過程中要承載智能化的應用和模型。按照“綠色低碳、安全可控”的要求,智能化時代的數字信息基礎設施,不能只關注算力和大模型,必須高度關注綠色和安全,在建設規劃初期就要考慮綠色和安全的內生。
二是關于數字化應用的發展。AI等產業發展是一個由技術和應用雙輪驅動并不斷融合的過程,應用既是技術發展的目的,也是牽引其發展的引擎。當前,數字化應用是經濟社會數字化發展的迫切需要,在技術發展、設施建設和場景落地方面有很好的基礎和探索。綜合這些因素,中國電信認為,更大力度推進數字化應用,服務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當前是一個很好的時期。
三是關于開放合作。無論是數字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還是數字化應用創新,都是產業融合和生態合作的成果。在網絡建設方面,中國電信與中國聯通共建共享的5G網絡,就是雙方合作的一個成功實踐,不但解決了“一張物理網,兩個邏輯網”的世界級5G建設難題,節省了大量投資和運營成本,同時孕育了大量的科技創新成果。在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過程中,在芯片、算力、數據、模型等關鍵領域遇到的問題,需要研發機構、企業、客戶等產業鏈生態圈各方面共同推動解決。在賦能產業數字化升級過程中,需要更加深入地開展緊密合作,把數字技術更直接地融入到企業生產經營流程。因此,推動更大力度、更深層次的開放合作是推動數字化智能化發展的必由之路,這也要求企業內部的組織機制流程要隨之全面變革。
柯瑞文表示,面向未來,中國電信將積極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進一步加快推動數字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數字化應用供給能力,加大開放合作力度,不斷推動經濟社會數字化發展。
一是加強科技創新,夯實數字信息基礎設施。加快推動數字信息基礎設施向智能化發展,筑牢數字底座,形成新質生產力。持續夯實高速泛在、天地一體的網絡基礎;構建云智、訓推一體、彈性敏捷的算力基礎設施;筑牢綠色安全的基礎設施底色;構建網絡安全基礎設施,部署獨特的網絡安全能力,形成端到端、全程全網縱深防御的安全基礎設施。聚焦智能算力調度、通用基礎大模型、量子通信等領域的核心技術攻關,著力推進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真正把數字信息基礎設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二是加快創新應用融合,賦能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加大與各行業的聯合創新力度,基于通用大模型和行業大模型,全面重構面向2C/2H/2B/2G的數字化創新應用,推動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煥新5G產品應用,升級個人信息新服務;融通家庭應用場景,打造美好數字新生活;做強行業能力平臺,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打造一體化解決方案,賦能數字政府建設。聯合各行業,共同打造高質量行業數據集,共同研發高質量行業大模型,提升行業數字化創新能力,匯聚全社會數據資源,有針對性地拓展數據應用場景,積極推進支付產業數據運營平臺建設,充分釋放數據要素價值。
三是在加大開放合作,構筑共贏生態。秉持開放態度,在科技創新、業務生態、人才交流、資金融通等方面協同發力,開展更大范圍、更大力度的開放合作,共同做強做優做大戰新產業,把握未來產業,共享發展機遇和成果。聯合攻關核心技術,加強與頭部科研機構的聯合攻關,共建聯合研發機構,共享研發平臺,深化產學研融合,積極推進成果聯合轉化。打造開放共贏的業務生態,基于數字平臺整合開放內部核心能力,聚焦重點領域開展業務合作和渠道合作,共創產品應用,共享收益價值,形成共建共贏的生態體系。加強人才交流合作,用好國際、國內各種資源,引入海內外優秀人才,建立廣泛的科研協同,在國家重大科技任務中共同領題攻關,共同培養鍛煉人才。強化資本鏈合作紐帶,加大與各種企業和專業投資機構在戰略協同領域的資本合作,以資本助推科研、業務和人才合作。共謀全球開放合作,將WBBA打造成為國際合作和“一帶一路”數字新基建的重要橋梁和紐帶,積極引入海外資本,推動在海外設立科技研發機構。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