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全面落實生態環境部等7部門聯合印發的《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工作部署,各有關地區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圍繞城市、產業園區、典型企業和政策機制等方面,加快推進多領域、多層次減污降碳協同創新,持續提升多污染物與溫室氣體協同治理水平。生態環境部綜合司組織地方推薦了第二批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實踐案例,分享經驗做法,強化交流互鑒,現以“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欄目刊發。
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立足傳統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謀劃構建“雙循環+多聯供”體系,實施“集聚發展、集中治污、中水回用、統一供能、監管提升”五項工程,著力探索紡織印染行業減污降碳協同創新技術路徑,推動實現碳排放量削減34%,化學需氧量削減74%,氨氮削減71%,二氧化硫削減20%,氮氧化物削減17%。
集約節約利用資源
紡織印染產業是高明區優勢傳統行業,但因企業建設年代早、分布零散、生產和污染治理設備老舊等因素原地迭代升級難,資源消耗大、用地效益低、治污水平差、監管難度大等問題日益突出。高明區摒棄對傳統制造業“一關了之”的做法,將大明路片區9家印染企業整合進駐到秋盈紡織生態科技產業園,占地面積由950畝縮減為99畝,縮減用地89.6%,實現產業空間立體擴容,騰出優質城市更新空間,并與西安片區5家印染企業實現傳統制造業聚集化發展。園區升級使用低浴比染色機等先進設備,結合余壓余熱回收和變頻調節用電等手段減少水、電、熱使用量,節約電能約436萬千瓦時/年,節約蒸汽消耗11萬噸/年。高明區通過紡織印染產業減污降碳協同提升,有效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25噸/年、氮氧化物排放量123噸/年、污水產生量165萬噸/年。
共建共享環保設施
集中治污。投資3億元社會資金建設處理能力3萬立方米/天的綠源水質凈化中心,集中處理秋盈紡織生態科技產業園區工業廢水,實現化學需氧量≤40毫克/升,氨氮≤8毫克/升,中水回用率≥70%。通過共建共享污染治理設施,推動園區工業污水集中高標準處理和中水高比例回用,提高整體污染治理效能,同時降低企業治污壓力。
統一供能。謀劃實施水、電、冷、熱“多聯供”體系。依托大唐熱電冷聯產項目,提供電力和電力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回用水、冷卻水、熱蒸汽等副產品,統一供給秋盈紡織生態科技產業園、潤澤(佛山)國際信息港等園區內用能企業,大幅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通過實施熱電冷聯產集中供熱,減少在用工業鍋爐23個,實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別削減44噸/年、197噸/年,可節約蒸汽使用成本約4200萬元/年。
智慧監管減污減碳
構建水環境大數據監管系統。政府投資建設水環境大數據監管系統,覆蓋園區主要涉水單位和重點河流,實時監控企業產污、治污、排污情況及水質水情,發現異常數據即時推送執法部門。依托水環境大數據監管系統,既能加強對環境違法行為的監管,同時減少對企業的干擾,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也能通過物聯網、互聯網等技術手段,監控重點河涌周邊環境排放及水質變動情況,實現精準和科技執法。
構建“雙循環”新體系。立足減少荷城街道中心城區第三污水處理廠(以下簡稱“三污”)尾水和園區內印染企業工業廢水排放,探索構建大、小水循環“雙循環”新體系。大循環是指“三污”—大唐—周邊企業—綠源和“三污”,大唐吸納“三污”尾水,深度處理后將中水回用于自身,富余部分供給周邊企業,耦合實現生活污水高回用和“近零排放”,減少新鮮水取用和尾水排放對高明河生態的雙重負面影響;小循環是指綠源—印染企業—綠源,綠源集中處理周邊企業工業廢水,中水回用于印染企業。通過大、小水循環,每天可減少取用新鮮水約2.3萬噸,相比大、小循環前減少比例約50%;集中污水、零散污水、化學需氧量、氨氮分別減排767萬噸/年、255萬噸/年、365噸/年、64噸/年。“雙循環+多聯供”體系的成功構建,合計可減少園區碳排放11萬噸/年。
建設“污水零直排區”。以“管網全覆蓋、雨污全分流、污水全收集、處理全達標”為目標,開展“污水零直排區”建設。全面完成園區內排水單元對標整改,規范化整治入河排污口,新建市政污水管網12.9公里,市政雨水管網2.6公里,工業廢水專管2.8公里,全面接駁整改混流錯接的雨污管網,與園區原有管網組成生活污水、工業廢水、雨水三套獨立管網系統,實現工業廢水、生活污水、雨水分類收集、分質處理,規范園區企業排水。
原標題: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立足紡織印染行業 探索減污降碳協同創新技術路徑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