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的智能網聯汽車賽道好不熱鬧。一邊是車企致力于搭建自身產業鏈供應鏈韌性,以自研自建或是合資方式,不斷加快智能駕駛賽道研發;另一邊則是智能網聯零部件產業洗牌加速,“跨界”入局的企業在積極“捆綁”車企的布局中,攪動市場風云。
廣汽集團搭上立訊精密,投資30億元建設智能駕乘
控制系統,便是給該賽道的熱度再添上了一把“柴火”。
9月16日,廣汽集團宣布,立昇科技智能駕乘控制系統研發生產項目一期正式開工。該項目總占地面積約100畝、總投資額約30億元,將致力于實現汽車核心域控部件研發與生產的本地化。
立昇科技是廣汽集團和立訊精密等于今年6月30日共同出資成立的一家汽車科技公司,覆蓋智能網聯汽車核心零部件研發及生產制造,聚焦汽車行業智聯化發展技術及應用創新。
據介紹,此次立昇科技智能駕乘控制系統研發生產項目預計2024年實現量產,達產后預計可實現產值約100億元,并進一步帶動上下游產業鏈及周邊配套發展,預計可為地區產業集群帶來超1000個就業崗位。
現階段,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是車企競爭的焦點,也是大國產業競爭的“制高點”。面對日趨復雜的外部環境和“卷”到極致的汽車市場,打造安全可控的產業鏈供應鏈,成為車企的必選項。
然而,智能網聯技術研發不僅投入大、產業鏈和周期都較長,還涉及芯片、傳感器、軟件等多種關鍵核心零部件和眾多產業鏈合作伙伴。與此同時,新一代電子電氣架構演進提速,在車企、科技企業、傳統Tier 1等各方勢力的紛紛入局中,整個智能網聯零部件產業或將重組洗牌。
面對來自各方的“夾擊”,作為老牌車企的廣汽集團,為何選擇聯手跨界入局的智能制造商立訊精密?
在立訊精密身上,最大的標簽便是蘋果“代工廠”。不過,近年來,其對要成為全球領先的Tier 1的目標推誠不飾。
立訊精密自2007年發力汽車連接器開始入局,2011年成立汽車事業部、2012年收購福建源光電裝正式切入汽車電子領域,此后,伴隨汽車電子在整車制造成本中的占比得到大幅度提升,立訊精密也一路乘上風口。
依托強大的智能制造平臺,立訊精密在國內布局了多個生產基地與研發中心,并在2022年牽手奇瑞集團搭建ODM共同造車平臺,從而進一步搶灘汽車核心零部件業務賽道。
目前,立訊精密已經擁有汽車線束、連接器、智能新能源、智能駕艙/控制等眾多汽車產品線,去年公司汽車業務實現了近50%的增長,發展迅猛。據其規劃,到第三個五年,布局的汽車板塊相關產品能達到2000億元上下的規模。
可見,立訊精密跨界賦能汽車電子的實力不容小覷。也因此,廣汽集團表示,“與全球領先的智能制造企業立訊精密等出資設立立昇科技,加快實現智能網聯汽車核心零部件的產業化,為推動汽車產業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新支點。”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聯合立訊精密發力智能網聯汽車核心零部件之外,廣汽集團的智能化“版圖”和產業鏈上下游“朋友圈”都在加速擴大。
據了解,在零部件領域,廣汽集團已經布局了包括三電、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底盤、汽車芯片等關鍵零部件。特別是在智能科技及出行生態方面,廣汽集團致力于打造從自主研發、生產到商業化運營全鏈條的L4出行生態。
舉例來看,在2023廣汽科技日上,廣汽集團推出了飛行汽車、氫混發動機、N合一集成電驅技術、ADiGO MAGIC廣汽魔方場景共創平臺;8月初,廣汽集團還出資4000萬元設立合伙企業以布局高精地圖產業等。
此外,在能源及生態領域,廣汽集團已經完成能源板塊資源整合,重組設立主要圍繞“圍繞電池、電池銀行、充換電服務、儲能及電池回收再利用”的優湃能源作為集團能源板塊新主體。
據廣汽集團表示,到2025年,將計劃投資800億-1000億元布局新能源全產業鏈,積極構建“鋰礦+基礎鋰電池原材料生產+電池生產+儲能及充換電服務+電池租賃+電池回收和梯次利用”向一體化新能源產業鏈。
根據廣汽集團產銷快報,今年8月,廣汽集團汽車產銷分別達192567輛、196761輛,分別環比增長11.6%、4.6%;新能源乘用車實現銷量49526輛,同比增長62.68%。1-8月,廣汽集團新能源乘用車銷量達335939輛,同比增長96.64%。
當然,由于車市“價格戰”持續承壓,不可忽視的是,今年上半年,廣汽集團也在面臨著合資車企銷量同比下滑、盈利下降以及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持續虧損的雙重壓力。面對汽車智能化與網聯化的熱浪,如何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完成“2023年全年挑戰汽車銷量同比增長10%”的目標,對廣汽集團來說,壓力依舊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