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關單位:
《天津市交通運輸領域綠色低碳發展實施方案》已經市碳達峰碳中和領導小組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市交通運輸委員會 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市生態環境局
2022年12月30日
(此件主動公開)
天津市交通運輸領域綠色低碳發展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的重大戰略決策,結合市委、市政府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的工作安排,扎實推進天津市交通運輸領域綠色低碳發展,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天津工作“三個著力”重要要求,全面落實市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全市統籌、節約優先、雙輪驅動、內外暢通、防范風險”的總方針,將節能低碳理念融入到交通運輸發展的全過程,以交通運輸全面綠色轉型為引領,以實施節能減排重大行動為抓手,加快形成運輸裝備清潔化、出行方式綠色化、運輸組織高效化、基礎設施低碳化的發展格局,努力推進交通運輸領域綠色低碳發展,助力本市如期實現碳達峰目標。
(二)工作原則
——總體部署、系統推進。堅持全市一盤棋,強化交通運輸領域頂層設計。堅持系統觀念,處理好發展和降碳、發展和安全、整體和局部、短期和中長期的關系,統籌謀劃政策措施和發展路徑。
——分類施策、重點突破。結合交通行業發展規律,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明確符合行業實際、滿足總體要求的目標任務。把握關鍵環節,突出重點,集中發力,加快形成綠色低碳運輸方式。
——創新驅動、優化結構。努力推動綠色低碳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充分發揮創新驅動的節能減排潛力。著力深化交通運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優化運輸結構和能源結構。
——多方共治、政策激勵。注重政府引導和市場主導作用,強化企業節能降碳主體責任,發揮公眾參與和監督作用,推動形成政府、企業、公眾共治的節能減排局面,加快建立有效激勵約束機制。
二、主要目標
“十四五”期間,通過交通強國、綜合立體交通網的建設,統籌融合碳達峰工作,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綠色低碳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達到汽車新車銷售量的25%左右,綠色出行比例達到75%,營運交通工具(車輛、船舶、飛機)單位換算周轉量碳排放強度比2020年下降5%左右,為實現全市碳達峰奠定堅實基礎。
“十五五”期間,綠色低碳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基本建立,能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到2030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達到汽車新車銷售量的50%左右,綠色出行比例達到80%左右,營運交通工具(車輛、船舶、飛機)單位換算周轉量碳排放強度比2020年下降9.5%左右,交通基礎設施基本適應動能升級需要,交通運輸領域直接碳排放量增速逐步放緩,力爭陸路交通運輸石油消費達峰,助力全市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
三、重點任務
(一)大力推廣低碳運輸工具
1.推動營運交通工具低碳轉型
加快運輸服務領域新能源的推廣應用,鼓勵公交、出租、城市郵政、環衛、城市物流配送(接入城配平臺)領域新增及更新車輛優先選用新能源車型,推動城市公共服務車輛電動化替代。積極推廣新能源重型貨運車輛和城市貨運配送車輛,打造氫燃料電池車輛推廣應用試點示范區。提升鐵路系統電氣化水平。加快老舊船舶更新改造,嚴格執行船舶強制報廢制度,推動現有船舶加快安裝受電設施,發展新能源和清潔能源動力船舶,探索甲醇、氫、氨等新型動力船舶的應用,推動液化天然氣動力船舶的應用。升級航空機隊,鼓勵更換節油型新型飛機。(市交通運輸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市城市管理委、市商務局、市郵政管理局、天津海事局、北京鐵路局集團天津辦事處、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2.推進新能源小客車普及應用
繼續實行燃油車限行政策,優化小客車調控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合理控制燃油機動車保有量,繼續實行燃油車限行政策。使用財政性資金的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和團體組織應加強采購需求管理,除應急車輛和無法滿足使用需求情況外,新增及更新車輛原則上使用新能源車。研究新能源汽車使用便利性政策,加快新能源汽車普及應用,逐步擴大新能源車和傳統燃料車輛使用成本梯度,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達到汽車新車銷售量的25%左右,2030年達到50%左右。充分用好國家試點示范和我市制造業等領域政策資金,對新能源汽車產業和車聯網等創新技術重點項目給予支持,打造全國新能源汽車與智能網聯汽車發展高地。(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市機關事務管理局、市交通運輸委、市公安局、市財政局、市國資委、市科技局、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3.推動車輛基礎配套設施建設
加快構建便利高效、適度超前的充換電網絡體系,推動高速公路服務區、港區、交通樞紐、停車場等公共充電設施建設,深入開展環衛物流、公交等專用充電樁建設,鼓勵居民、企業自建充電樁。到2025年,全市公共充電樁總量達到40000臺。鼓勵各區結合實際推動LNG加注站、加氫站建設。探索在產業聚集區規劃建設新能源貨車配套基礎設施。(市發展改革委、市交通運輸委、市城市管理委、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著力構建綠色出行體系
4.建設軌道交通骨架網絡
加快建設“津城”軌道M4北段、M7、M8、M10、M11號線,建設“濱城”B1、Z4號線,建設雙城間Z2號線,啟動建設一批延伸線,開展津濱線、會展機場線規劃前期研究,穩步推進既有線路更新改造。加快津靜線市域(郊)鐵路首開段建設,有序推進津寧線市域(郊)鐵路建設,積極推進津武線鐵路前期工作并適時啟動建設,強化雙城與外圍組團快速聯系。新建軌道交通及市域(郊)鐵路車站按需配套建設道路、公交場站、P+R停車場、自行車停車區等交通接駁設施并同步投入使用,完善已建軌道交通車站交通接駁設施。到2025年,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力爭突破500公里,基本實現雙城及環城四區重點區域全覆蓋。(市發展改革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交通運輸委、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城市管理委、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5.打造公交都市標桿城市
實施公交場站補短板工程,加快公交站點和充電等配套設施建設,提高車輛夜間進場率。實施“濱城”公交專用道建設工程,爭取“十四五”期間成網運行。實施“津城”公交專用道提速工程,提高公交專用道運營可靠性。實施津濱雙城公交線網年度優化工程,擴大公交服務覆蓋,推進軌道公交兩網融合,推進快速公交、微循環公交發展,提高運營可靠性。實施中途站提升改造工程,建設標準化站臺,推廣智能電子站牌。到2025年,新改建公交場站24座,“津城”建成區內公交站點300米半徑覆蓋率達到80%,繼續保持公交專用道運營速度20公里/小時以上。(市交通運輸委、市公安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6.優化慢行交通出行環境
改善慢行交通出行環境,加強城市步行和自行車等慢行交通系統和配套設施建設,提高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連續性、通暢性和安全性,改善行人過街條件,完善交通安全設施。開展“津城”、“濱城”人行道凈化工程,嚴控人行道違停,清理沿線礙行設施。推進“津城”、“濱城”非機動車道網絡建設,在城市主次干路具備條件的路段設置機非物理隔離設施。建設一批富有特色的慢行綠道,利用廢棄鐵路建設鐵路綠道公園,提高城區濱水空間的慢行可達性。加強“津城”、“濱城”共享單車投放及秩序管理,逐步推廣完善“定點取還”模式。(市發展改革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城市管理委、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交通運輸委、市公安局、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7.推進智慧賦能低碳出行
加大城市交通擁堵治理,優化完善城市交通信號控制系統和交通出行誘導系統,科學合理、智能靈活調整信號配時,因地制宜設置自動化潮汐車道,推進停車電子化收費,推廣智能化停車服務,拓展ETC等電子化收費方式在停車場(樓)應用,推行停車“先離場后付費”服務,綜合治理城市道路交通擁堵點段,優化學校、醫院、商業區等重點區域交通組織,緩解城市交通擁堵。支持相關企業發展出行即服務(MaaS),引導各綠色出行服務企業推動開展低碳出行惠民活動,鼓勵發展定制公交、預約公交,促進公共出行服務低碳化轉型。(市公安局、市城市管理委、市交通運輸委、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8.積極開展綠色出行創建
大力培育綠色出行文化,完善綠色出行服務體系。組織各區積極持久開展綠色出行宣傳工作,引導公眾優先選擇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車等綠色出行方式,提升各區的綠色出行水平。到2025年,綠色出行比例達到75%以上,到2030年達到80%左右。(市交通運輸委、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深度優化貨物運輸結構
9.加強貨運鐵路線網建設
完善西向、北向貨運鐵路通道,開展霸州—徐水—淶源—張家口鐵路、津薊鐵路擴能改造及北延前期工作,構建貫通“三北”、聯通中蒙俄經濟走廊的腹地運輸網絡。推動天津港遠航南貨場鐵路裝車線工程、天津港南疆Ⅱ場至Ⅲ場連接線復線工程、天津港南疆鐵路Ⅲ場擴容工程、新港北集裝箱鐵路中心站堆場擴建等4條鐵路擴容工程。(市發展改革委、市交通運輸委、北京鐵路局天津辦事處、相關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10.推進大宗貨物低碳運輸
持續提高大宗貨物運輸“公轉鐵”比例,提升鐵路貨運量占比。提高大型工業企業鐵路專用線比例,大力提倡新建大宗散貨年運量150萬噸以上的大型工業企業和物流園區同步建設鐵路專用線。強化津冀港口間干支聯動,支持開展以天津港為樞紐的水水中轉業務。加強天津港集疏港鐵路運力保障,增加貨車對數,進一步提高煤炭、焦炭、礦石、糧食等大宗貨物運力供給保障水平。打擊貨運車輛非法改裝。強化源頭環節貨物裝載監管,防止違法超限超標車輛出廠(場、站)上路行駛。(市交通運輸委、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市市場監管委、市生態環境局、北京鐵路局天津辦事處、天津港集團、相關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11.加快推動海鐵聯運發展
加快內陸海鐵聯運發展,深入推動鐵路、港口和船公司資源整合,探索發展重來重去、鐵路箱下海等聯運組織模式,打造精品線路,提高海鐵聯運運量。依托本市在中蒙俄經濟走廊通道和大陸橋運輸的優勢,引導鐵路、港口、航運企業加強協作,共同參與大陸橋運輸組織。“十四五”期間集裝箱海鐵聯運量年均增長比例達到15%。(市交通運輸委、北京鐵路局天津辦事處、天津港集團、相關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12.創新綠色運輸組織方式
繼續開展城市綠色貨運配送示范工程建設,鼓勵共同配送、集中配送、分時配送等集約化配送模式發展。引導道路貨物運輸網絡平臺規范健康發展,提升供需精準匹配度,減少運輸空駛率、空載率。(市交通運輸委、北京鐵路局天津辦事處、市商務局、市公安局、天津港集團、相關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打造世界一流綠色港口
13.推進港口低碳設備應用
新增、更換大型港口作業機械、集裝箱水平運輸設備等優先使用電能、天然氣等清潔能源,到2025年低排放港作機械占比達到90%,到2030年除消防、救護等應急保障外,具備條件的港口內部車輛裝備和場內作業機械等總體完成新能源、清潔能源動力更新替代。降低集疏港中重型營運柴油貨車比重,2023年底前,濱海新區制定國四及以下排放標準中重型柴油、燃氣貨車限行方案,天津港地區停止使用國四及以下排放標準柴油、燃氣貨車集疏港。有序推進天津港已建泊位的岸電設施改造,建立健全岸電使用制度,推動具備受電條件的靠港船舶全部使用岸電。(市交通運輸委、市公安局、市生態環境局、濱海新區人民政府、天津港集團按職責分工)
14.優化港口貨物運輸結構
落實天津港鐵路集裝箱箱源保障,特別是敞頂集裝箱的箱源支持,滿足大宗貨物“散改集”增量的需求。完善港口集疏運鐵路運價形成和動態調整機制,構建更加穩固的港口短距離大宗貨物“量價互保”模式。到2025年,港口煤炭、鐵礦石、焦炭等大宗貨物采用鐵路、水運、封閉式皮帶管廊、新能源汽車運輸的比例力爭達到80%。(市交通運輸委、北京鐵路局天津辦事處、天津港集團按職責分工)
15.積極創建“低碳碼頭”試點
推進港口太陽能、風能利用及分布式能源建設,實現碼頭綠色能源供應。構建一體化儲能系統,推動多種清潔能源相互補充,實現清潔能源穩定供應,大型裝卸設備、水平運輸設備以及生產輔助設備實現清潔化轉型。開發智能水平運輸系統,推動港口基礎設施智能化建設。提高能耗在線監測能力,能源動態管理網絡系統覆蓋率力爭到2025年達到 100%。到2025年,天津港生產綜合能源單耗小于2.74噸標準煤/萬噸吞吐量。建成“低碳碼頭”試點,實現碼頭裝卸生產低碳排放。(市交通運輸委、市發展改革委、天津港集團按職責分工)
(五)建設綠色交通基礎設施
16.強化空間資源集約利用
將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理念貫穿交通網絡、樞紐等基礎設施規劃、設計、建設、管理、運營和維護全過程。優化路網建設,提高公路通行效率,統籌利用綜合運輸通道線位、土地、空域等資源,加大岸線、錨地等資源整合力度,盡量減少對生態敏感區的占用,推廣應用節能環保材料,推動各類廢棄物妥善處置或資源化利用,降低全生命周期能耗與碳排放。(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交通運輸委、市城市管理委、天津海事局、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
17.創建國際先進綠色機場
建設“綠色三星”標準的T3航站樓。推廣節能設備技術應用,空調供暖、電力供應、機電、生活熱水等應用節能高效的設備系統。提高光伏、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規模,因地制宜開展機場區域分布式能源、微電網建設。推動使用APU替代設備。建設智慧能源管理系統,實現機場能源系統與生產系統聯調聯動,提升能源系統運行效率。建設綠色低碳的綜合交通換乘體系,引入京濱鐵路、京津城際機場線及地鐵Z2線、津靜線等軌道交通,與T3航站樓一體化建設,引導乘客采用公共交通出行。到2030年,天津機場場內通用車輛全面實現電動化,具備條件的特種車輛設備力爭全面實現電動化。(天津濱海國際機場、市發展改革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交通運輸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18.建設精品示范綠色公路
引導新建的高速公路、有條件的國省干線參照綠色標準進行建設。深化路面材料再利用技術攻關,大力推進資源集約循環利用,到2025年高速公路、普通國省干線公路廢舊路面材料循環利用率均達到100%。強化公路節能型施工機械應用,逐步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老舊施工設備。探索光伏能源在高速公路服務區、收費站、聲屏障等沿線設施應用,建設一批“零碳設施”。持續推進綠色續航行動,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加快高速公路服務區充電樁、加氣站規劃建設,試點建設加氫站,開展高速公路貨物氫能運輸示范,到2025年實現高速公路服務區新能源汽車充電樁覆蓋率達到100%。(市交通運輸委、市公安局、市發展改革委、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交通領域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專項小組,成員單位包括相關委辦局、各區人民政府,小組辦公室設在市交通運輸委,負責統籌協調交通運輸領域碳達峰、碳中和工作。
(二)完善政策保障。加強與發展改革、財政、科技、稅務等部門的溝通協調,視財力情況加大財政資金投入、科學技術創新對交通運輸綠色低碳發展的支持力度,落實稅費優惠政策,引導新能源交通運輸工具加速推廣應用。研究建立核算認證體系,探索交通運輸碳排放交易有效路徑。交通運輸行業重點耗能企業應建立能源與碳排放管理體系,定期開展能源審計,分領域制定分階段碳減排目標和實施計劃,積極參與碳排放權交易。
(三)加強技術創新。加強交通運輸節能基礎性、關鍵性和前瞻性技術研究。加快智能化、信息化技術在交通運輸領域碳排放監測的推廣應用,創新監測方式與監測手段,建立交通運輸領域碳排放監測體系。積極督促企業加大綠色低碳投資。
(四)嚴格監督考核。建立可量化、可核查、可操作的考評體系,開展交通運輸領域碳達峰目標任務年度評估。強化考評結果應用,對節能減排效果好的企業給予資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五)加強宣傳引導。各部門各單位要深入持久地開展交通運輸領域碳達峰、碳中和宣傳教育,引導全行業樹立低碳理念,形成全社會共同關心、支持和參與交通運輸實現碳達峰的合力。結合世界環境日、節能宣傳周、公交出行宣傳周、綠色出行宣傳月,廣泛開展綠色交通宣傳,倡導綠色出行新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