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可持續發展的雄心化為行動,從建筑開始。建筑環境是最大的碳排放源,甚至超過了交通和農業。事實上,全球近40%的碳排放來自商業房地產,預計到2060年,該行業的總足跡將翻一番。
然而,盡管房地產對環境的影響巨大,但建筑環境只占氣候技術投資的5%。對于希望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企業而言,這仍然是一個尚未開發的機會。
大多數企業尚未制定一項戰略,將其建筑業務與長期氣候目標聯系起來。技術將是企業實現凈零發展的答案,從制定戰略計劃到采用效率改進,再到用更智能、更環保的系統取代傳統系統。
制定可持續發展行動計劃
幾十年來,綠色建筑一直是全球意識的一部分——從1993年美國綠色建筑委員會(USGBC)的成立,對建筑的可持續性進行評級,到2018年世界綠色建筑委員會(World GBC)的凈零碳建筑承諾,呼吁建筑和建筑行業實現建筑環境脫碳。
然而,由于過時的能源和設備運營繼續阻礙進步,沒有足夠多的企業有明確的路線圖來綠色其建筑,并使其房地產實現凈零碳排放。
企業需要采取的第一步是實施數據驅動、基于結果的方法,為其目標和長期戰略提供信息。
企業可能必須評估其每月的公用事業賬單支出、能源使用、設備效率、耗水量、回收垃圾與垃圾填埋廢物以及碳排放量,以建立一個基準。然后,企業可以使用這一基準將自己的表現與行業基準進行比較,并確定自己在實現凈零排放的道路上想要達到的里程碑。然而,這應該只是衡量環境影響的開始。組織應該持續跟蹤可持續性表現,以了解自己是如何朝著目標前進的,以及在前進的過程中需要調整的地方。
從那里,組織必須制定一個戰略可持續發展計劃,基于數據告訴其采取行動的目標和指標。
戰略應側重于切實可行的方式,減少現有房地產投資組合中的消耗和排放,并確保新開發項目的效率,盡可能利用可再生能源。在當前氣候災害頻繁發生的現實中,我們對化石燃料的持續依賴正在嚴重影響世界各地人民的健康,這種基礎工作將為更可持續的未來鋪平道路。
技術應該推動進步
一旦確定了戰略路線圖,就該進入戰術和技術了。
綠色建筑也是智能建筑,本質上是通過技術進行實時調整,減少排放,更有效地利用資源,優化環境和經濟績效。進一步降低現有和新建商業建筑能耗的技術潛力是巨大的。根據美國環境保護署的數據,商業建筑平均有30%的能源被浪費。
好在,現今的數據收集和分析工具能夠為企業提供前瞻性決策所需的洞察力,包括:
物聯網傳感器可以提供建筑物能源使用、占用、設備和系統的實時數據,可以幫助企業了解確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人工智能可以利用這些洞察力來確定如何使空間更舒適,同時節約能源、改善室內空氣質量,為室內帶來新鮮空氣,并提供積極的維護建議,以防止未來出現問題。
此外,建筑的大量能源用于供暖、制冷和照明,而技術應該在使這些過程更環保、更高效方面發揮作用。最近的研究發現,可持續性和環境控制是企業計劃在未來三年在工作場所采用的頂級技術。例如,為照明和暖通空調效率而設計的技術,可以通過測量進行實時微調整并持續優化設備。這種由技術驅動的建筑新時代運作,是房地產實現凈零能力的關鍵因素。
如今的綠色建筑全都與智能技術有關,這些技術將為可持續建筑環境提供動力。企業在創建或改造綠色建筑時,還需要考慮許多其他技術和建筑調整,從水控制到遮陽設備。每個組織都需要確定什么對其獨特的戰略和目標最有意義。
綠色的未來是有利可圖的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綠化建筑可能會有更高的前期成本,但它們往往會被較低的長期生命周期成本所抵消。
當今的人們也希望在綠色建筑中生活和工作。這樣的建筑不僅符合社會向凈零排放的轉變,而且對租戶的健康和員工的工作效率也更有利。加強可持續發展努力,有機會獲得更大的收益,綠色建筑的運營成本更低,持續時間更長,價值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
事實上,研究表明,凈零碳(NZC)干預措施直接影響建筑的底線,而未能脫碳會導致重大的財務風險。對于許多建筑來說,實現《巴黎氣候協定》中提出的2050年脫碳目標是基于對現有空間進行改造,這也可以獲得更高的租金、降低財務風險,并產生更高的入住率和租戶滿意度。
確保建筑的可持續性應該成為每個組織戰略的首要任務,因為要開始采取切實措施減少排放并實現凈零排放。是時候建設一個更可持續的未來了,而這要從建筑本身開始。
原標題:建設綠色未來,從建筑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