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賦能,助力空管創新發展
——2022(第三屆)民航空中交通管理科學技術交流會在京順利召開
8月11日,2022(第三屆)民航空中交通管理科學技術交流會在北京順利召開。本屆交流會由中國航空學會航空電子與空中交通管理分會、民航科教創新攻關聯盟主辦,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與上海廣堯商務咨詢有限公司共同承辦。
中國航空學會監事長李春宏為會議致辭,北京理工大學黨委書記張軍院士以及中國民用航空局空中交通管理局局長、黨委副書記車進軍分別做主旨講話。
李春宏
監事長
中國航空學會
空中交通管理工作站位高,具有很強的專業性、技術性,中國航空學會李春宏監事長提到:學會作為學術交流的主渠道,將始終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搭建平臺,瞄準空管體系發展進程中的新盲點,以改革促發展,用創新添動力,在構建空管發展新格局中掌握主動權,為實現多領域的民航發展和建設航空強國貢獻空管力量。
張軍院士
黨委書記
北京理工大學
疫情對民航業的發展造成了嚴重的沖擊,疫情衍生風險不斷積累,外部環境更加復雜,生產經營壓力持續加大,就如何破解新時期復雜信息下民航發展問題,北京理工大學黨委書記張軍院士分別從四個方面進行了闡述:一是強化空管基礎與前沿技術研究;二是推進科技創新跨界融合,構建空天地一體化的民航控制系統;三是持續向國際民航界做出中國民航的貢獻;四是培養空管國際化人才,構建國際航空智庫。民航空管行業要在危機中遇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探索新路線解決全球民航空管共同面臨的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
車進軍
局長、黨委副書記
中國民用航空局空中交通管理局
中國民用航空局空中交通管理局局長、黨委副書記車進軍提到,中國空管實現了從2016年的航班正常性68%至今天80%以上的管理躍升,這與業內的共同努力息息相關。同時,車局對未來空中交通管理發展的要點進行了分享:一是技術創新是空管高質量發展的源動力;二是現代化空管交通體系要依托科技創新應對新挑戰,借助新興技術、發展智慧民航新方向;三是攜手推進智慧空管建設的重點任務。展望在“十四五”期間,全力推進空管現代化建設,書寫空管發展的新篇章,最終實現讓空管真正走在世界航行服務提供者的前列。
會議以“科技賦能,助力空管創新發展”為主題,分設城市空中交通體系建設、空管數字化發展以及5G與人工智能應用三大板塊,其中城市空中交通體系建設板塊,國家空域技術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朱永文、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通用航空與飛行學院副院長張洪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機械與航天工程學院教授Low Kin Huat分別代表空管界國內與國際的學術聲音,探討了行業未來發展趨勢;空管數字化發展板塊以中國民用航空華東地區空中交通管理局空管部副部長吳硯霖、中國民用航空局空中交通管理局航行情報服務中心副主任張柏翁,以及西南空管局網絡公司總經理王詠磊為代表,從局方角度展望了新技術的應用實踐與未來探索;成都民航空管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管制產品部經理郝育松,國家空管新航行系統技術重點實驗室副總工程師譚錫荊作為國內業界知名機構,在5G與人工智能應用板塊,探討了多種相關技術的應用前景。
會議為期兩天,數十位來自政府局方、國際組織、航空公司、高校及技術創新領域的相關專家、學者受邀作會議報告。會議作為一個具有前瞻性、開放性的特色交流平臺,一個信息共享,勠力同心的合作平臺,為空管行業的發展和民航強國的建設添磚加瓦。同時為配合落實疫情防控政策,本屆會議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展開,各地區空管局分別在各自駐地組織相關專家相聚云端,共襄盛會。
(本文系2022(第三屆)民航空中交通管理科學技術交流會投稿,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若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系本站處理。圖片授權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