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機器人大多是模仿自然界各種生物,如章魚、水母、海星、蛇、蚯蚓等而設計的,是一種新型柔軟機器人,可以適應各種非結構化環境,與人類的交互也更安全。軟體機器人能夠實現如農產品、食品、異形工件安全無損抓取和搬運,將全球機器人技術應用推向更廣闊場景。那么,一起來看看,近期都有哪些與軟體機器人有關的訊息吧!
北京軟體機器人SRT獲得近億元融資
北京軟體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 “SRT”)近日完成新一輪近億元融資,繼續加碼智能制造技術的發展與創新。據了解,SRT自主研發的創新末端執行器,能夠模仿人手的簡單重復勞動,解決了工業自動化生產“最后一厘米”難題,填補了異形、易損物品在分揀和包裝領域的市場空白。
國外研究團隊共同研制面條狀新型智能軟體機器人
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團隊共同研制一款新型智能軟體機器人,形似一根螺旋狀的意大利面(Rotini,螺絲粉)。據介紹,新型智能軟體機器人由液晶彈性體材料制成,該材料在55攝氏度的熱表面上會發生形變運動,從而驅動其自發向前滾動。
除此之外,該機器人還能夠感知軀體位置并靈活移動,并且可以轉彎、彈跳,能利用自我轉向與自我突跳這兩種方式來逃離迷宮的。由于機器人鋸齒狀的輪廓外形,可以通過嵌入沙地增加爬行抓力,可以在極易打滑的柔軟沙子和細石子路上如履平地等。
國內研究團隊研發一款新型模塊化軟體機器人
模塊化軟體機器人是機器人領域的新興研究熱點,這一類機器人兼具模塊化和軟材料的特點,既能使機器人能夠根據不同的環境與任務重新配置構型,又可以使機器人具備主動柔順性及與人交互的安全性。據悉,機器人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哈爾濱工業大學)的研究團隊研發了一款新型模塊化軟體機器人。
研究團隊利用進化策略對機器人的運動節律進行優化,避免了人工規劃的復雜性,同時又通過視覺傳感器獲取機器人的運動信息,對運動過程實現閉環控制。模塊化軟體機器人所具備的運動靈活性,環境適應性以及與人接觸的友好性使得其在諸多領域都具有潛在應用價值,如空間開發、搶險救援、助老助殘等。
浙江大學等科研團隊正研發自供能軟體機器人
受深海生物特性的啟發,浙江大學、之江實驗室的科研團隊及其合作者,在《自然》雜志發表文章指出,他們正在研發一種自供能軟體機器人,可用于馬里亞納海溝級別的深海探測項目。
這種自供能軟體機器人,采用分散式設計來降低機器人的內應力,通過電子元件與幾塊較小的印制電路板(PCB)進行柔性線連接,避免電子元件之間的直接剛性接觸。該機器人已在馬里亞納海溝最深10900米處和南海最深3224米處進行了實際測試,達到了預期效果。
斯坦福大學一研究團隊設計輕量柔性機器人
最近,斯坦福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在《科學機器人》期刊上發表論文稱,他們受藤蔓、真菌和神經細胞等自然生物生長方式的啟發,設計了一種輕量柔性機器人。
據說,只需將輕量柔性機器人放置于廢墟入口處,其前端的控制系統會在壓縮空氣推動下,控制前進方向,類似藤蔓向縫隙處不斷延伸。
由于機器人前端有一個攝像頭和相應傳感器,可以讓搜救人員能夠獲得廢墟內部的情況,這也為受困于狹小空間的傷員提供水,或者在封閉區域滅火,為現場緊急搜救領域打開一扇新的大門。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