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交通與環境需求的持續釋放,我國新能源汽車迎來快速發展。依靠著國家不斷給予的財政補貼和紅利支持,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已達百萬輛以上,同時銷量也連續多年實現猛增。不過就在行業形勢一片大好之際,充電配套設施的“跟不上趟”,卻成為阻礙進一步發展的“攔路虎”。
一方面,現有充電設施不夠齊全,覆蓋面有限,無法滿足已有車輛的充電需求;另一方面,充電帶來的不便也使新能源汽車續航短板被放大,嚴重影響消費者購車選擇。基于此,為解決上述問題,不少行業廠商開始致力于充電樁等設施建設或者推動發展換電服務,以期從根本上解決汽車充電問題。
可惜,充電樁并非想建就能建,其中涉及多方面因素,需要綜合考量到政府、物業、電網、運營、業主及用戶。同時,換電服務也還只處于初步發展階段,這些讓充電問題的解決在短期內難以實現。那么,就沒有別的解決辦法了嗎?其實,近兩年隨著機器人的發展,充電機器人正在成為全新思路。
所謂充電機器人,就是將充電樁與移動機器人進行融合的產物。最早,這一概念由蔚來提出,其嘗試用一輛移動充電車為其他電動車進行付費充電,提供“一鍵加電”服務。后來,特斯拉通過推出載有商業儲能電池與多個快充樁的半掛車,將這一概念進一步發揚光大,初步打造出充電機器人的雛形。
而時至今日,充電機器人已經受到越來越多車企的青睞,儼然成為全新的發展風口。在去年4月,愛馳汽車便曾發布過一款移動充電機器人CARL;同時,位于西安的優艾智合機器人也和特銳德聯合推出了自己的移動充電機器人;此外不久前,遠景科技也發布了全球首臺綠色充電機器人摩奇……
之所以充電機器人成為如此多車企解決充電問題的共同選擇,是因為相比充電樁等固定充電設施,其所具有的優勢太多太大了。例如,充電機器人可以自由移動、占地面積也小、部署更加靈活便捷、充電操作也更簡單等等。而且,充電機器人應用不用受太大環境因素影響,適應性與自主性也都很強。
在一些不適合建造固定充電樁的多層停車場以及偏遠地區,充電機器人具備很高的應用價值,能夠切實解決新能源汽車充電不便和續航能力缺陷等弊病,使得車主不用去主動尋找充電站,獲得更加便利的充電體驗。未來,通過共享、租賃等模式,可以讓充電機器人快速走向市場,商用前景不可估量。
當然,在此之前,充電機器人也還需要解決三方面的難題:
其一是技術上。充電機器人分為移動機器人和儲能裝置兩部分,前一部分對于技術要求非常高。因為移動機器人主要由AGV、機械臂、視覺相機等復合而成,要依靠這些進行全自動的充電操作,意味著機器人必須擁有良好的導航規劃能力,以及極高的精度要求,這些離不開技術的加持和升級。
其二是儲能上。儲能裝置要能被移動機器人所運輸,其體積、重量必然不能超出一定限制,這就導致其儲能必然不會很多。據專業人士介紹,現有的一些移動充電機器人儲能基本只能滿足5臺車左右的需求,再加上移動機器人自身也需要耗去電量,儲備還是明顯不足了點,后續有待進一步提升。
其三是成本上。充電機器人雖然布置和建設成本不高,但使用成本很不少。一方面移動的屬性決定了其運送成本不低;另一方面,運送成本的出現又自然會導致車主在充電的時候付費要比普通充電樁高些。基于這兩方面,移動充電樁的規模化應用也面臨成本壓力。未來需要降本或其他辦法解決。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