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4月26日從日本機床制造商協會(日本工業協會)收到的機床訂單顯示,2020年4月份從中國收到的機床訂單總額約為115億日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6%。盡管這是機床訂單連續同比下降的第26個月,但是下降速度明顯小于3月份的降幅,今年3月份的機床訂單總額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3.8%。其中,5G的發展需求也減緩了機床單量下降的速度。
目前,在日本的所有機床訂單中,來自中國的訂單約占所有外部需求的三分之一。在中國發展的半導體設備廠商Tsugami認為,“之所以能有如此巨大的單量,好像是因為中國政府對中國廠家提供了補貼。”后來這句話也得到了應驗,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逐漸好轉后,我國政府對涉及5G和大數據等領域的企業提供了政策支持。
Okuma還說:“中國對工程機械和液壓元件的需求正在回升。” 由于城市封鎖,1月至2月的建筑工程停滯了,恢復了原狀,4月份液壓挖掘機的本地銷售達到了當月的高紀錄。
但是,機床的整體訂單仍然低迷。4月份,日航會所獲得的國內外定單總額為561億日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8.3%。其中,對外部需求的銷售額下降46.3%,至349億日元。盡管來自中國訂單的下降速度逐漸加快,但歐洲等疫情重災區更嚴重,下降66.7%,至54億日元,而北美下降41.5%,至118億日元。其中滿足日本國內需求的銷售額下降了51.4%,至211億日元。
盡管所有行業中都處于低迷狀態,但與汽車相關的產品(占日本國內需求的30%)下降更多,總共下降了61.5%,至48億日元。這是10年零3個月來首次單月跌破50億日元。
日興協會說:“由于5G基站的不斷擴展和遠程辦公的普及,日本市場目前對計算機和平板電腦的需求有所增長,對半導體制造設備的需求也逐漸上升,但依舊無法彌補總體經濟的嚴重下滑。”
在工業機器人領域,許多行業媒體在疫情期間表示,疫情結束后機器人產業利好,這一切判斷基于“機器換人”的概念。的確,機器人帶來的“無接觸”應用,在疫情期間起到不小的作用。事實上,只要社會經濟秩序不波動,機器人產業確實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工業機器人產業空間有多少?
工業機器人產業空間,取決于制造業。關于我國的制造業體量,這里不做過多贅述。在金融人士看來,工業機器人行業本身是值得投資的。首先是行業體量大,根據IFR統計,我國在2018年的銷量為15.4臺,市值430億人民幣,銷量也站到37%;其次,盡管近兩年出現下滑,但是行業中長期的成長基礎還是有的。疫情發生后,大部分工廠因管控的原因,導致大面積停擺,這一切表明我們的制造業多數處于2.0或3.0階段,自動化水平有待提高。
所謂工業機器人的中長期成長基礎,源自我國制造業的機器人密度低。根據IFR的統計,2018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密度為百萬人140臺。雖然超過了百萬人99臺的平均水平,但是較于德國、日本、韓國三個國家,讓然存在較大的差距。從另外一個側面看,2018年我國制造業產值是日本3.5倍,說明我國制造業的自動化升級,仍然有很大的空間。
假設一個前提:
1、工業機器人年需求=替代需求+新增需求;
2、工業機器人折舊期為5-6年,t年需面臨(t-5)年約30%的機器人更新替換需求;
3、新增需求與機器人密度的提升值之間存在一定比例關系(每增1臺機器人銷售,工業機器人密度上身0.02%);
4、核心假設:對于我國未來工業機器人密度的假設。
我國2011-2018年工業機器人密度從10臺百萬人,提升到140臺百萬人。如果假設的替代速度保持一致,根據上面的4個前提,在勻速替代的情況下,我國到2025年工業機器人密度提升到300臺百萬人。若是在加速替代的情況下,300臺百萬人的目標,將會在2023年完成。國內某證券研究所人士分析認為,機器人產業在勻速的情況下,我國未來幾年年化新增14.65萬臺工業機器人,如果是加速替代,年化新增則是18.64萬臺。
工業機器人產業上游是命門
工業機器人與工控產業一樣,是具備長期成長性的行業。與外資品牌相比,國產機器人仍然處于低級別階段。比如四大家族以及那智不二越、川崎、雅馬哈等品牌具備先發優勢,在汽車制造領域的經驗累積,以及客戶渠道遠超過國產機器人,本土廠商很難打進汽車產業的供應鏈體系。
如果整個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向好,多少會帶動許多國內企業的發展。2018之前幾年,外資機器人更多地獲得了行業高增長期的紅利,國內機器人的市場份額在產業增速快的2017年卻不升反降。這既是客觀事實,也是行業發展的規律。所謂的規律,就是國產機器人需要從搬運上下料、金屬加工等簡單的領域開始,然后逐漸地替代一部分進口。
汽車、電子制造等多個領域所需“點、灌、噴、焊”功能的機器人,仍然是國內機器人需要去不斷的突破。而真正能夠幫助國產工業機器人實現突破的,關鍵還在于上游企業,即核心部件廠商,包括PLC、伺服驅動、伺服電機以及減速機。從國內的企業情況來看,有新松機器人、匯川、埃斯頓、拓斯達、信捷電氣等等,也有圖靈、歡顏、勃朗特等新秀。唯有國內上游企業實現核心部件的技術提升,并且讓成本降下來,國內的機器人本體廠商,系統集成商才更具有競爭優勢。
機器換人的根本驅動力是相對于人工的經濟性,而疫情是機器換人的催化劑,畢竟在某些場景,機器人的應用,可免于人與人的病毒感染。2003年SARS結束后,我國機床產業出現迅速增長。2020的疫情,配送機器人充分展現了無接觸式工作的優勢。筆者看來,本著制造業產業本身的需求,也本著疫情暴露的短板,預計疫情結束后,工業機器人會更受資本的追捧,而國產機器人能否真正做好市場,關鍵還是看核心部件技術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