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智能制造網 技術前沿】AI技術雖然發展熱,但比它更快進入成熟階段的是
生物識別技術。阿里達摩院認為,2019年,生物識別技術將進入大規模應用階段。而目前所有生物識別方式中,
指紋識別份額較大。當前,我國第二代身份證便實現了指紋采集,且各大智能手機都紛紛實現了指紋解鎖功能。與其他生物識別技術相比,指紋識別早已經在消費電子、安防等產業中廣泛應用,通過時間和實踐的檢驗,技術方面也在不斷的革新。
指紋識別日薄西山?自有優勢暫無法舍棄
然而,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盡管指紋識別市場份額占比較高,但整體呈下降趨勢,從2007年的66.9%降至2013年的60.1%,預計到2020年將下降至52%左右;而
語音識別、人臉識別、虹膜識別所占份額則不斷增長,到2020年比重預計分別達到22.4%、9.6%、6.4%。這是否可以說指紋識別已逐漸過時?
的確,指紋識別技術還存在著很多不足之處,例如手指沾上水、油污或是有汗時,都無法使用,指紋在經年累月的使用、摩擦中也有可能變淺,甚至有可能被仿制,但是這些都不能抹殺其應用優勢。
指紋識別相對于人臉等其他識別方式而言,識別速度更快、應用成本更低,在兼顧安全、便捷、性價比的基礎上,指紋識別無疑是更受歡迎的一方。而且,雖然指紋識別與其他識別方式在某些應用場景上有所重疊,但是兩者依然有各自側重以及沒有重疊的領域。
生物特征識別迅猛發展,不同模態的生物特征有其自身的特性,抗偽造能力也不同。若要更別抗擊假體攻擊的風險,可以采取多模態融合的識別方式,例如指紋和人臉一體化識別,能夠大幅度增加偽造數據的難度,提升識別系統的安全性。
因此,關于過時一說的答案應該是否定的。至少在短期內,各種生物識別方式都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而是互相補充、共生共長,發揮各自優勢來一道提升應用安全性,這才是有可能出現的情況。
結語:指紋識別雖然目前稍顯暗淡,但發展多年,已然是成熟的識別方式,現已成為智能手機標配,未來還將繼續向中低端市場普及,市場規模仍在穩定增長。而加入了深度學習和活體檢測技術的指紋識別,在提升精度和增強防偽性能的同時,也加大了攻擊的難度和代價,指紋安全性能的提升也在很大程度上助力其走向更大的應用空間,其與人臉識別等其他生物識別技術的競爭還有莫大的不確定性。
(原標題:指紋識別日薄西山?自有優勢暫無法舍棄)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