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能制造網 本站原創】受人口紅利消失影響,機器換人風潮席卷,從工業領域到服務領域不斷蔓延,如今,隨著法律機器人的出現,這一風潮也被帶到了司法領域當中。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都出現了改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紅利的消失,推動了生產朝自動化、智能化方向發展,而生活觀念的改變,則人們的生活向無人化、智慧化方向前進。
在這兩大趨勢帶動下,“機器換人”風潮逐漸在興起,機器人產業迎來了迅猛發展。如今,工業機器人市場已經日益成熟,規模化發展正如火如荼,伴隨著這股換人之風逐漸從工業領域吹向服務領域,機器人不斷走進各行各業,各種服務機器人也出現在了我們的視野之中。
其中,法律機器人的出現是引人關注的一個話題,近日,隨著烏魯木齊新市區人民法院出現了全新疆首臺法律機器人,我國司法系統內的機器人職工隊伍再次擴員。
法律機器人應用成風
過去的2017年,被不少人稱作“科技司法”的元年。在這一年中,不僅機器人開始了在法律方面的應用實踐項目試驗,國家方面還推出了建設智慧法院的相關文件,對大數據、智能語音、機器人等前沿科技在司法工作中的應用提出倡導。
因此,在經過了上一年的準備和鋪墊之后,今年國內對法律機器人的接受度和關注度都迎來了大幅提升,機器人數量取得了爆發式增長,相關應用也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
在2月4日云南省召開的兩會依法治省主題新聞發布會上,相關負責人就表達了要研發運用“法律機器人”來解決“找律師難”、“訴訟難”、“賠償難”等問題。3月1日,遼寧省出現了集法律咨詢和法律工具于一體的智能機器人“和平法寶”,其憑借海量的法律知識,全天候、的訴訟服務在和平區人民法院光榮上崗。
在這之后,法律機器人的應用熱潮一發不可收拾,重慶榮昌區法院訴訟服務中心出現了“棠城小法”,渝北區百事得律師事務所上崗了機器人律師“羅伊”,連云港海州區司法局亮相了法律服務機器人“小法”,佛山順德法院訴訟中心開發出司法智能機器人“小E”,四川瀛絡律師事務所推出了“律夢夢”......
一時間,各地應用法律機器人的消息不絕于耳,法律機器人出現在法院、訴訟中心、司法機構、律師事務所等場景的新聞見諸報端,全國各省市對于法律機器人的運用蔚然成風。
法律機器人是否靠譜?
法律機器人之所以能在近年來獲得廣泛應用,一方面與機器人強勁的發展態勢有關,另一方面也與國內的法治環境密不可分。
長期以來,我國雖然始終將“依法治國”作為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之一,但由于我國人口過于浩大,普法工作漫長而費力,國內大部分人法律意識依然淡薄。同時,國內法律資源有限且分配不均,33萬的律師要服務全國14億的人,也引發了國內出現的“找律師難”、“訴訟難”、“賠償難”等問題。
再加上咨詢訴訟、找律師等費用也不便宜,并不是人人都請得起律師,在這樣的背景下,法律機器人出現并獲得快速應用也在算情理之中。不過,法律機器人和律師、司法工作人員相比,真的靠譜嗎?
其實,目前國內的法律機器人主要有兩方面的使用,一方面是用于法律咨詢、法律普及、法律宣傳等領域,這些工作的對機器人的要求不高,只要具備豐富的法律條文知識,龐大的法律案例分析數據即可;另一方面是用于協助司法人員,加快司法辦理流程,這和銀行中協助辦理業務的機器人比較類似。
客觀的說,因為機器人有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的加持,其在法律條文記憶、相關案例調取、法律文獻宣傳和普及等方面比人類更有優勢,在存儲量、性和效率上都更為突出。
未來發展路在何方?
不過目前,法律機器人從事的還只是些簡單、重復、繁雜的工作,對于律師和司法人員而言,這些工作交給機器人處理不但可以放心,還大大加快了工作的效率,機器人充當的角色僅僅是個協助者,還遠沒有到競爭者的地步。
不過,從現有的技術條件來看,法律機器人還是可以有更多的應用可能。
比如智能檢索技術的發展,可以將法律人從重復性的、繁瑣的法律檢索中解放出來;文件自動審閱技術的發展,能夠在合同分析、盡職調查、電子取證、合規等領域發揮功效;文件自動生成技術,可以讓法律格式使用更加和智能;人工智能、大數據水平的提升,能夠進行一些案件結果預測等等。
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法律機器人說不定也可以像人一樣,擁有情感、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屆時,其也能取代律師、法官等職業,給司法系統帶來顛覆性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