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能制造網 智造快訊】人工智能究竟有多火?先來看看產業布局,方面,谷歌、微軟、亞馬遜等科技巨頭,在大數據、計算能力、算法等領域均有深入布局。國內方面,百度、騰訊、阿里、華為也在緊鑼密鼓的部署“戰線”,并推出搭載AI的各種智能硬件。
人工智能的火速崛起,也帶動了資本市場的快速跟進。高盛數據顯示,05-08年,投資AI出現波小高潮,09-12年投資出現放緩,12年至今,投資AI的VC總量始終維持高位……
伴隨著霍金一次次“人類被超越”的“警示預言”,人工智能這艘科技“巨輪”全面啟航,并朝向我們生活駛來。隨著“機器學習”等技術成熟,大有顛覆生活百態的趨勢。在融入AI智能技術后,智能音箱、AI電視、智能冰箱都在成為人機交互與智慧家庭的新入口。
在第十六屆中國互聯網大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表示,新興科技產業應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突破,加快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的研發和商用。這個信號意味著,以AI等新興科技為首的發展風向標,正在逐漸融入國家政策,并成為發展扶持對象。
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看似一片美好,但實則暗流涌動,充滿了不確定因素。究其根源,在于復合型人才的缺失與流失。
先天不足,人才難覓
人工智能人才究竟有多搶手?
在今年6月發布的《AI領域人才報告》中顯示,AI人才需求3年翻了8倍,從業者達190萬。在中國,AI總人才超過5萬,排在世界第七位。單從人才結構看,十年從業者38.7%的占比遠低于美國71.5%。同時,中國AI人才基本集中在京、滬、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在二線、三線城市中,不僅AI人才少有,甚至連AI創業公司都。
北京某獵頭公司總經理劉女士告訴記者,人工智能應屆畢業生的起步月薪資在12.5K以上,畢業3年的AI崗位人員平均月薪可達25K。
“不僅是資本市場的香饃饃,人工智能也成為新興科技產業的‘扎堆地’。不僅在AI領域,在任何一個行業,人才都是發展的剛需。AI領域人才缺口大,依靠自主培養需要六年以上,創業企業顯然等不及。薪資誘惑、人才缺口、行業競爭,多重要素決定了中國AI產業人才的現狀——穩定性差、流動性強。”清華大學經管虛擬現實及人工智能產業研究院主任研究員文鈞雷表示。
同時他還指出,人工智能涉及心理學、語言學等多種學科,我國當前AI人才構成以計算機、自動化等理工科為主,AI人才還面臨著學習和轉型,這個過程也需要創業企業為之“埋單”。“人工智能絕不僅僅是算法和程序的拼湊,作為產品化發展的技術支撐,設計者需要具備人文素質,這方面我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頭部效應,代價極大
在人工智能創業圈中,有這樣一種說法,“快一分鐘”和“慢一秒鐘”或許是兩種不同的結果。人工智能之所以受到眾多創業公司、科技巨頭的熱捧,還在于這個行業具有明顯的“頭部效應”,即誰先掌握了產業轉型與人工智能技術的融合,誰就有望成為下一個被跟風的對象。
“今日頭條就是很有代表性的案例。人工智能與新聞資訊融合后,大數據可以判別用戶閱讀偏好,在實現個性化推送后,增強用戶交互粘性。因此,今日頭條成為渠道商和資本市場看好的平臺,成功實現‘吸金’。”文鈞雷介紹說。
在行業快速發展同時,還有一個不得不注意的“現象”。在2016年,人工智能創業公司的成立數量開始減少,這也意味著波初創型人工智能公司的布局已完成卡位。由此不難推測,在“有數”的企業和人才前,面對“無盡”的市場需求,需要創業團隊付出更多。
聶磊(化名)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的工程師,為了完成公司一個重要項目,他已經連續兩個月沒有在11點之前回到家了。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他坦言,因為壓力大和頻繁加班,自已妻子已經有了“意見”。另一方面,聶磊自已也感覺到,長時間加班和熬夜,自已的身體開始吃不消了。
“真的是沒有辦法,在我們這個圈子,你只要慢了一步,就可能失去一輪融資機會。幾乎所有AI創業公司都一樣,加班、熬夜、出差是家常便飯。你想‘出人頭地’,對不起請犧牲你的時間。想依靠其他的捷徑成功,不好意思您想多了,因為這個圈子大家都是一樣的,所以很公平。”聶磊表示。
日前,一位95后“程序員”的霸氣辭職信刷爆朋友圈,矛頭也直指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創業公司加班之弊。在這封言辭激烈的辭職信中,這位程序員不僅歷數了創業公司計劃多變、跨級管理、福利單一等諸多問題,更是對公司的加班文化一頓炮轟,這種靠犧牲員工健康來獲取企業發展的做法自已無法接受。
透支身體,健康堪憂
來自某健康險保險公司出具的《中國企業員工健康狀況和醫療福利報告》顯示,中國企業員工生命力年齡平均比真實年齡老5.7歲,只有1.5%屬于年輕態,大部分屬于衰老狀態,近60%的受訪者患有慢性疾病。在2016年發布的《北京白領健康調研白皮書》中,頸椎病、超重/肥胖、齲齒、慢性咽炎、痔瘡、腰椎病、腰肌勞損、胃炎、高血脂、婦科疾病已經成為北京白領群體的常見病。
另據公開數據顯示,國內62.27%白領認為自已存在“過勞肥”現象,69.81%白領認為自已存在“過勞衰”現象。
需要指出的是,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興科技產業,員工健康問題更是堪憂,這個領域的從業者既是收入“金字塔”的頂端,同時也是亞健康人群的“”。
“常年身處在高危、高壓、精神負荷等壓力下的工作人員,身體狀況普遍很差,這個現象在科技型企業身上尤其突出。一方面,這些企業加班、熬夜頻繁,很多男性員工還有吸煙、飲酒等習慣,不僅人體生物鐘、新陳代謝紊亂,同時很多生理習慣傷及內臟;另一方面,比如程序員,他們不僅加班、熬夜,還要承受很大的精神壓力,由此導致的失眠、脫發等現象也屢見不鮮。這些打工者往往依仗年輕作為資本,其實是給自已的身體健康種下了隱患。”北京某三甲醫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主治醫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這樣表示。
據了解,在日本和美國,“過勞肥”等現象將作為職業疾病被企業“強行干預”,比如男性腰圍檢測不得超過85厘米,女性不超過90厘米,超過者需強制減肥等。但在中國,尤其是新興科技產業,完善的員工福利保障機制尚未形成。從員工角度來看,針對健康管理的福利機制還是一片空白。
“我們這個圈子收入比一般行業要高,但健康普遍很差。得個小病自己還能承擔,但擔心得大病。雖然目前的薪水比較高,但萬一得個大病,面對動輒幾十萬甚至百萬的醫療費用照樣抓瞎。很多高新人才的飯碗,其實比想象中的要難端。”北京某人工智能公司品控人員劉強說。
加班、熬夜是AI等高壓行業通病。去年春雨醫生創始人猝死的消息已經給所有創業公司敲響了警鐘。遺憾的是,市場競爭也在不斷加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創業團隊必須迎頭趕上才能立于不敗,對于這些“血淋淋”的教訓,只能“硬著頭皮”繼續拼。
對于AI創業公司來說,在比拼業務能力、創新能力、營銷能力等同時,也要兼顧公司文化建設與員工忠誠度等平衡。通過建立完善的員工健康福利保障機制來留住核心人才,增強公司凝聚力,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眼下,五險一金顯然無法滿足新興科技圈層的健康保障。現有的團險也只能滿足意外、重疾、小病補充醫療等,針對動輒幾十萬甚至百萬的大病住院治療等,這一切行業痛點,有望被保險極客打破。
據保險極客聯合創始人兼COO李碩介紹,公司面向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等高新科技產業量身定制的企業全員百萬醫療福利保障計劃將在下周推出。屆時,企業全體員工都將實現小病補充醫療,大病百萬報銷,并解決人工智能行業之痛,保障員工健康生活。
原標題:人工智能行業發展之殤核心人才健康隱患大